大眾字型學:理想的排版強調法

如果什麼都強調了,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強調。

本文轉載自  Justfont 〈 大眾字型學 (4): 理想的排版強調法  〉,作者為 justfont blog 作者 WINSTON

電腦輔助的設計中,一般人可以輕易的凸顯任何內文。只要透過 word 等基本文書編輯軟體內的 i, B, U 等按鈕,或任意改變文字顏色,就可以達到基本的強調。但是,這些設定對讀者而言,究竟是干擾還是助益?過去數百年的排版慣例又可以告訴我們哪些實用而合理的規則?

寫在前面:如果‧‧‧‧‧‧

如果什麼都強調了,就等於什麼都沒有強調。

強調最好是一個字、一組詞就好,非必要請勿使用。過多的強調法使用,其實等於沒有強調。認識到這個最基本的前提我們再談談不理想的強調法。

不理想的強調法:底線、假粗體與假斜體

除了要特別討論的上色之外,最常用的強調法不外乎「加粗」、「變斜」或是「加底線」。加粗、變斜是透過墨色濃度或形狀變化與正文對比,這發源自西方數百年的排版規則;加底線則是打字機盛行之後留下的遺產。

避免用底線強調

在中西方的排版規則裡,從來沒有發生過加底線來強調的情況。底線是打字機留下的遺產。

打字機上並沒有其他變化,只能裝正文,無法變化成斜體、粗體。所以就產生了底線設計,補足沒有強調法的缺陷。

但是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底線真的是有效的強調法嗎?底線加上去到底比較接近干擾還是強調呢?相信大家可以透過這段文字看出來,底線強調法會讓底線搶走字本身的風采,讓我們注意線多過於文字。

不論對中英文而言,底線都並非理想的強調法。專業的設計師或排版工匠還是會告訴你,最好使用正統的強調法:粗體 (bold)、斜體 (italic) 等等。(這裡特別是就西文而言)

補充:但是就網頁而言,底線變成了標示超連結的一種慣例,是可以接受的。

相較於底線,以西方字母裡的粗體、斜體強調,更能配合正文字體的設計。他們有相同的家族基因,例如相似的骨架、比例與風格,只是加粗了或變斜了。這樣的特徵讓他們可以達到強調效果,但又不會太突兀,與正文不協調。

但其實多數人使用的粗體、斜體,其實都是「假」的。

避免用假粗體、假斜體

在 office 軟體的設定中,i, B 兩個按鈕可以把任意字體變成斜體或粗體。如果一套字體裡真的有粗體、斜體那倒不會有問題(例如微軟正黑體有粗體);但是如果缺乏粗體、斜體,就會用程式演算出來一個替代的版本。這其實不是一個字體最天然的設計。

假的粗體都糊在一起;假的斜體則破壞了字體的結構與美感

這些假的斜體、粗體,看上去極不自然。因為人眼有許多細微的錯視,每個字的形狀也不同,若字的比例、粗細、曲線沒有經過特殊調整,只是依照數學公式統一變形,看起來就會很不協調,甚至糊成一團,難以辨認。

電腦的方便常讓人以為加粗或變斜只是一種特效。但在西文排版的歷史中,斜體與粗體並不是特效,而是一種特殊字體。

理想強調法:粗體字型與斜體字型

在活版印刷時代,粗體(bold)、斜體(italic),與正文字體(romans)其實是三種不同的字型(fonts)。這些不同的字型,其實都是基於不同的需求而設計出來的形態,而不是「加上去的特殊效果」。而且,這些概念都是西方來的,傳統中文排版沒有這三種字體的區別。

正確的粗體、斜體使用法

(搞不清楚 字型跟字體的差別 嗎?)

一點歷史:為什麼粗體、斜體不是一種特效

在西方的印刷中,一開始是古騰堡的 blackletter,視覺樣貌很粗,跟現在的正文不一樣。(現在 blackletter 變成一種裝飾字體)後來到文藝復興時期,才基於當時文人的手書字跡創造正文字體,也就是學名為羅馬體(roman)的字體,目前存留最早的羅馬印刷體是 1530 年在巴黎刻的 garamond。

Garamond 羅馬體。原圖出自 這裡

Garamond 是什麼樣的字體?有什麼故事?

西文排版一開始只有羅馬正文字體,而沒有斜體。斜體是後來才發明的。斜體的英文學名是 italic,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在義大利誕生的字體。比起正文羅馬體,italic 比較接近草寫、手書。手書所帶來的天然歪斜是斜體的來源。

italic 是基於西方書法基礎的字體,原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開始,斜體其實也當作正文字體。它不僅比羅馬體更有人文氣息,也更省印刷空間。只是久了以後人們開始發現斜體沒有比羅馬體好讀,到了文藝復興晚期,斜體就被用來與羅馬體混搭,做特殊用途排版,例如強調。這個規則一直延續使用到現在。而粗體出現的時間更晚,是十九世紀的發明,也是設計來與正文對比的。

回到主題,拆開歷史脈絡後我們就可以了解,粗體與斜體也是一種字體樣貌,不是按鈕產生的的特效。

補充:在麥金塔電腦的 iWork 系列中,若電腦裡缺乏字體的粗體字型或斜體字型,按 i 與 B 都不會產生任何效果。亦即,我們很難在用 iWork 生產的文件中看到斜體中文與幾何加粗的中文內文。

附註:其實,西文排版裡還有其他強調法的細節與歷史,包含使用全部大寫(allcaps)的強調法;italics、oblique 在中文都翻成斜體,但是有什麼不一樣呢?這些會寫在稍後刊出的 進階版

如果你想強調的是一整段

使用了真正的斜體、粗體,但是卻沒有善用它,那也是很可惜的。因為過度的強調等於沒有強調,還會變成一種干擾。我們可以試舉以下例子:

太多強調,其實就是沒有強調

以上圖片就是一個太多強調,等於沒有強調的好例子。但也看得出來,想這麼做的原因是希望告訴讀者「這一段很重要喔」。傳統的西文排版會用以下這種方式凸顯一個重要的段落:

怎麼強調一整個段落:

借由底色、邊框與不同字體的變化,告訴讀者這一段很重要,也幫助快速瀏覽掌握重點。

若使用顏色強調,對文字上顏色在活版印刷時代成本很高,因為要套兩個顏色下去印。但是這個限制在噴墨印表機、雷射印表機,甚至螢幕閱讀大行其道的現代就消失了,上色變成一種非常容易的事情。

但是就傳統的排版規則來看,或是以正式文件的性質考量,上顏色是一件比較不合乎慣例的事情。不過除了正式的紙本文件以外,舉凡網頁、名片、賀卡或書籍,都可以合理地使用顏色強調。

中文部分:強調法稀少

接下來我們要談一些中文排版的強調問題。

其實翻開古書刊本就可以發現,中文裡沒有顯著的強調方式。最傳統的,而且幾乎能確定是唯一一種強調方式,是在文句旁邊加上小圈圈。這個被稱為「強調點」。也就是說,目前也常用的粗體、斜體設計,其實從是西方學來的排版規則。但是就使用上而言,並沒有確立一套規矩。

傳統的中文強調點(當然,中文強調點是直排的產物)

中文部分可行方案:使用不同字體強調

使用不同字體強調似乎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方案。例如:

但是這種做法很奇怪,黑體與明體其實很難搭配在內文,最好還是使用同一種樣式的粗體。

目前中文字體越來越注重字體家族,就是基於這種需要。例如 信黑體 、冬青黑體、蘭亭黑,都有不同粗細可以用作內文、註解與強調使用。上一篇我們提到日本 typeproject 公司研發的 adjustable font,則讓字體可以合理的調整粗細,用在適合的地方;而且不僅黑體,也包含了明朝體。越來越多同一風格、不同字重的「字體家族」是中日韓漢字圈未來數年發展的重要方向。

另外,中文也缺乏斜體造型。Word 或 HTML 程式生成的中文斜體其實完全破壞了中文的結構。除了建議大家儘量避免使用假斜體以外,我們也發現其實在中文歷史脈絡中,有跟斜體很相近的使用法。

依照歷史脈絡來看,在中文古書上,正文與註解使用的就是兩種不同樣貌的字體。用在註解的字體比較瘦長、纖細,樣貌上接近仿宋體。

中文古籍排版:正文與註解是兩種不同字體。圖片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而且仿宋、楷體體因為筆畫走勢關係,在視覺上與明體相較,會有差異顯著的歪斜感,如此則可能產生區隔效果。

最後,目前也有人著手研究開發真正的中文斜體。上次我們在 傑出華文漢字設計作品展 中看到了香港理工大學郭家榮所實驗的中文斜體,可以供大家參考。

從傳統中文書法理汲取靈感所創造的中文斜體

參考資料:

  • bold or italic–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rules & borders–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color–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underlining–butterick’s practical typography
  • Rober Bringhurst(2008) Historical Interlude, Elements of typographic style p 123–124

本系列其他文章:

本文重點

  • 避免使用底線強調。(除了超連結)
  • 避免使用假粗體、假斜體強調。
  • 斜體、粗體是另一種字體,而不是特效。
  • 顏色除了正式文件,在許多狀況下都可以用在強調。
  • 想強調一個段落可以用區塊式強調。
  • 中文沒有斜體,但可以利用有字體家族的字體豐富排版。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Photo Credit:Microsoft

AI 創新浪潮席捲全球:微軟 DevDays Asia 2024 技術盛會強勢登場

「DevDays Asia 2024 亞太技術年會」將於 8 月 12 至 14 日於台北、8 月 16 日於高雄盛大登場,聚焦生成式 AI、Copilot 和 AI PC 等前沿技術,帶來四軌並進的豐富議程與實作課程,為與會者提供全場域沉浸式學習和跨界合作機會。

隨著 AI 技術的爆炸性成長,越來越多企業導入 AI 技術來優化服務、搶佔市場,身處時代更迭的科技浪潮中,如何移植寶貴的轉型經驗、跟上瞬息萬變的市場,就成為當代企業決策者、開發技術人員不可不答的關鍵課題。

今年 8 月中旬,微軟即將分別於臺北、高雄盛大舉辦一年一度的「DevDays Asia - 亞太技術年會」,邀請來自亞洲各地的技術人才,打造國際級的知識與技術地共享交流平台。

Photo Credit:Microsoft


立即報名 DevDays Asia - 亞太技術年會,了解最新 AI 技術解決方案!


啟航 AI 新紀元,全新規劃隆重登場

今年年會以「啟.AI 跨躍時代  動.共拓創新佈局」為主題,帶來一日四軌並進的豐富議程,內容��括趨勢論壇、技術專家對談、技術工作坊、開發社群活動、解決方案攤位展示等。

活動號召頂尖的國際專家與開發者,獨家分享最新的雲端科技實戰經驗,並邀請產業客戶與合作夥伴展示應用成果,加速企業數位轉型。

Photo Credit:Microsoft

永續與創新技術齊飛:「DevDays Asia 2024」五大亮點搶先看

  1. 前沿技術與創新應用
    掌握生成式 AI、Copilot 的最新開發趨勢與框架,了解如何結合資安、維運與數據治理技術提升企業生產力,在商業應用中發揮最大化的關鍵力量。
  2. 精英交流與生態圈合作
    集結美國微軟總部頂尖專家、國內社群大神與各行業開發者,分享技術靈感與應用實例。
  3. 全場域沉浸式學習
    規劃「開發者聚落」活動,與台灣重要開發者社群合作,邀請專家、社群講師蒞臨,現場對談解答開發者疑問;並與臺灣電腦書專賣店「天瓏書坊」合作,提供開發者最實用開發工具。
  4. 硬派實作與 GitHub Copilot Workshop
    安排 GitHub Copilot 百人 Workshop,讓開發者體驗 AI 如何幫助我們開發一個真實且可執行的應用程式。
  5. 企業合作與應用
    本次年會在台北和高雄兩地盛大舉行,無論南北場次,皆有多間技術廠商與合作夥伴的應用實例分享展出,讓與會者親身體驗 AI 技術的無限可能。
     

Photo Credit:Microsoft

作為技術開發者、企業領航者的創新舞台,DevDays Asia 2024 不只匯聚技術精英,跨界探索者齊聚一堂,更是激發創新火花、掌握前沿動態、驗證商業策略的盛會。期待你一起加入,共同開啓亞太技術新篇章!

DevDays Asia 2024 活動詳細資訊

-台北場-
活動時間:8 月 12 日(一)~8 月 14 日(三)
活動地點:華南國際會議中心

-高雄場-
活動時間:8 月 16 日(五)
活動地點:高雄萬豪酒店


立即報名 DevDays Asia - 亞太技術年會,了解最新 AI 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