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TPG Images

Ocean Gate 創辦人:「2050 年要把 1000 人送上金星」,但這其實不是人類第一次覬覦金星

Ocean Gate 創辦人之一 Guillermo Söhnlein 提出將一千人送往金星大氣層中的漂浮太空殖民地的想法,引用了 NASA 和俄羅斯的研究指出金星在某些地區的溫度和壓力與地球相似。他創建了 Human2Venus,一個旨在建��全球最大的金星愛好者社區的非營利組織。

你還記得那個用羅技 F710 手把當操控器的泰坦號嗎?

打造出這艘泰坦號的 Ocean Gate 創辦人之一吉列爾莫·桑萊因(Guillermo Söhnlein )近期有了把人送進深海以外的新想法:把人送到金星。

在這之前我們或許需要先介紹一下金星,金星是第二接近太陽的行星,有著四顆類地行星中最濃厚的大氣層,其中超過 96% 為二氧化碳,表面大氣壓力是地球的 92 倍,表面溫度高達 462 °C,是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

金星縱然看似條件嚴苛,不過因為和地球有相似的大小和密度,所以常常被視為地球的姊妹星。但因為二氧化碳含量極高,有嚴重的溫室效應,縱然過去可能有海洋存在,但現在也已然不復從前。更別提金星還被一層不透明的硫酸雲覆蓋著,不只整天都在下酸雨,阻擋了來自太空中的可見光。

好的,現在你了解了金星是個怎麼樣的狠角色,我們可以繼續說故事了。

吉列莫爾近期在接受 Insider 採訪時提到,他有興趣在 2050 年前將一千人送往金星大氣層中的漂浮太空殖民地,他亦引用了 NASA 和俄羅斯金星計劃的研究指出,金星在某些地區的溫度和壓力與地球相似。

吉列爾莫其實在 2016 年就已經離開了 Ocean Gate,而後創建了 Human2Venus (很中二的名字),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的目標就是創建全球最大的金星愛好者社區,並宣傳探索金星這個長年的人類目標。

「這比 2050 年送 100 萬人到火星上更不野心勃勃吧?」吉列爾莫反擊的路上不忘偷嘴馬斯克兩句。

或許離開 Ocean Gate 的原因,就是比起把人送進深海,吉列爾莫更想要把人送向金星吧。

金星可能宜居的這個想法是怎麼來的?人類航向金星的夢想其實歷史深厚

2019 年 NASA戈達德太空科學研究中心學者麥可‧韋(Michael Way)曾經提出一個觀點,顯示顯示金星可能曾經維持數十億年的適居條件,麥可針對金星進行了五次氣候模擬,都顯示金星可以支撐 30 億年的液態水和溫帶環境,氣溫介於 20°C ~ 50°C 之間,某種程度上顯示過往天文學家認為金星離太陽太近、無法保有液態水可能是錯的推斷。

不過該研究同樣也指出,大約七億年前發生的事件導致了金星的環境變成現在的狀態,可能是火山爆發導致地表的二氧化碳散發至空氣中,而且無法吸收,最終導致溫室效應失控,海洋蒸發。

看完前述的報告,或許可以發現人類征服金星的夢想或許並不是突發奇想,也不是沒有做過嘗試,或許就像我們對火星的渴望一般,人類對於踏足金星,也是跨世代的隔代夙願。

你可能會驚訝的發現,金星其實是人類探索的第一顆行星,遠比火星還早,過往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曾經針對金星發射了探測器,1962 年 NASA 的 Mariner 2 就已經掃描了金星的表面,而蘇聯金星任務小組在 1975 年 10 月 20 號將金星九號探測器發射到金星表面,不過最後這台探測器不幸的並沒有活超過兩小時,受害者:探測器一台。

而這樣的任務���實並沒有停歇過,在 2006 年、2016 年都有歐洲和日本發射探測器到金星軌道的紀錄,NASA 近期更是如火如荼的籌備踏上金星的探測器,研究能夠承受金星表面超過 400 °C 高溫的電池,爭取能讓探測器在金星上運作至少 60 天,蒐集到更多的科學數據。

從這些跡象來看,或許看起來在大放厥詞的吉列爾莫,也並不是隨口說說。

責任編輯:Mia
核稿編輯:Sisley

參考資料: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AWS 在台設立基礎設施區域(Region)資料中心,2025 正式啟動未來將投資數十億美元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2006 年成立的 AWS ,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事實上, AWS 在台灣的投資案可看出具規劃性的策略。從 2014 年先推出兩個 Amazon CloudFront (邊緣節點),主要用來提供 CDN (內容交付網路)、 DNS (網域名稱系統)服務;接著 2018 年在台北開設第一座 AWS Direct Connect 站點,並於四年後在 2022 年啟動 AWS Local Zones (本地區域),接著就是 2025 年將打造首座 AWS 亞太(台北)區域級的資料中心(Region)。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AWS 在台首座區域級資料中心,目標賦能企業客戶三大目標

所有的投資,背後一定有務實的戰略考量。 AWS 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主管 Ivan 解釋, AWS 會在台北設立 Region 主要瞄準三大關鍵要素。

第一是讓台灣的開發者、新創、企業、教���、娛樂、金融和非營利組織,直接在本地的區域資料中心執行應用程式,相較把應用程式放在鄰近區域(如東京、新加坡)的資料中心運行,在地的資料中心能展現更高效率,儲存資料或應付工作負載,達成低延遲的效益。

第二個目標則是賦能台灣的用戶,加速驅動數位轉型、商業創新的腳步。因為新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可以執行運算、儲存、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 AWS 提供的技術,讓用戶在雲端釋放創新潛力。

第三個實質的效益,則是可以幫助特殊行業,例如政府機關、金融業者得以因應法律規範。因為機敏資料在過去是無法存放在其他區域的資料中心,而 AWS 資料中心落地台灣之後,得以合規方式,儲存像是顧客或公部門的重要資料,有助提升資料安全,又可以符合監管要求。

台北 Region 共三個 Availability Zones 組成,強化數位韌性

AWS 的區域級資料中心,實際規模比想像中更龐大。 Ivan 舉例,台北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啟用後,屆時會有三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 AZ)組成,每個 AZ 之中又會有至少一個、至多數個資料中心所組成。為什麼台北的區域資料中心特別規劃三個 AZ ? Ivan 解釋,核心考量就是為了達到「數位韌性」備援目的。

三個 AZ 坐落在不同位置,讓距離有所區隔,每個 AZ 之間也會有獨立的水電系統、冷卻裝置、以及相關安全硬體措施;而且 AZ 與 AZ 之間,會透過超低延遲的高速頻寬網路相連接,來達到三個 AZ 彼此後援。若遇到特殊狀況一個 AZ 若毀損,其他兩個 AZ 就能立刻啟動備援機制,讓數據及程式應用持續運行,達到實際分散風險的價值。

除了關注運作韌性,對於資料須符合國際(特別是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規範, AWS 針對這部分也有相對應的舉措。 Ivan 指出,因為牽涉資料合規要求,企業客戶有自主權選擇把資料落地到某個 Region 儲存、處理, AWS 不會主動幫客戶把他們的資料備份到其他的 Region。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客戶的終端用戶資料可能來自不同市場,特別是歐洲顧客的資料,這時候,使用 AWS 的雲端應用如何確保符合 GDPR 相關規範?對此, Ivan 提到 AWS 符合 143 個相關合規及認證等標準,包含球資訊安全性標準支付卡行業(PCI)資料安全標準(DSS)、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ede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ndards, FIPS)。另外在 AWS 的架構環境,也有提供 300 多個聚焦在資料安全、資料合規、資料治理等面向的服務給客戶運用。

除了硬體基礎建設,AWS 還挹注更多軟性服務能量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正式營運後,除了有硬體基礎設施在運作,對於客戶的服務還包含其他面向,特別是培訓與認證方面,將有 AWS 的業務經理、解決方案架構師、專業服務顧問、合作夥伴等角色,幫助台灣的客戶實現數位轉型。「從 2014 至今,我們在台灣已經培訓十多萬位的技術人才、雲端人才, AWS 的長遠目標是放眼 2025 年,在全球達到 2,900 萬人的培訓與認證計畫,」 Ivan 補充道。

對於要把地端 IT 環境搬到雲端,或是要把其他 Region 資料搬遷到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 AWS 會提供哪些具體協助?Ivan 提到他們所給予的遷移解決方案,會示範遷移過程的 Best Practice ,過程當中也會提供遷移白皮書,內容有具體的方法論或工具說明,指引客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搬遷作業。

等搬遷之後,企業在使用 AWS 資源或在雲端執行應用程式之際,若遇到問題或想把雲端資源的使用更為優化,後續可以透過 AWS Trusted Advisor ,也就是藉由機器引擎來檢查、評估用戶的雲端環境之效能、彈性、安全性、營運狀況。 AWS Trusted Advisor 會進一步給予建議及實作,來達到成本最佳化目的。

從 Ivan 分享的內容可發現, 2025 年 AWS 在台灣本地資料中心上路後,得以與 AWS 在全球的機房串聯成巨大網絡,而且也可以為台灣用戶帶來4個層面的實際效益,包含增加營運彈性、降低傳輸的延遲、資料儲存合規、擴大服務深度及廣度,讓更多台灣企業享受雲端帶來的便利及效率,為台灣的創新能量增添更多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