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Flickr

40 歲的哀愁:拼不過新鮮的肝靈活的腦,工程師面臨中年危機

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Vivek Wadhwa 警告中年工程師,你們的飯碗已經快破了,縱使頂著碩博士學位,一樣岌岌可危。

我們熟知的矽谷充滿朝氣與活力,我們佩服年輕創業團隊,我們著迷於未成年的程式神童傳奇,我們口中念著社群、大數據和 app 新經濟——我們談論的是科技,不斷構築未來美好願景,一切如此新鮮燦亮,科技不可能復古,唯有繼續前衛,老與舊不存在於這個行業。

其實���們一直存在,只是,科技汰舊換新,毫不留情。

功能性手機、傳真機、Flash、貪食蛇、DVD,曾經輝煌,現在幾乎都要被丟進時代的垃圾堆裡。

還有,本篇文章的主角,40 歲的中年工程師。

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或許就是描寫科技產業的最佳寫照。今天 Inside 刊登的 〈 談員工汰舊換新——別急著讓老兵退伍 〉 一文中即描寫科技產業急於拔除老齡員工的心態:

曾經我對淘汰舊員工的觀點也是比較激進的,認為無法滿足團隊期望的老人就應該給新人讓路。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國阿里集團的資深員工,只讀標題就知道宗旨表達的是,科技業裁人無須那麼殘酷,但這就映射了現實就是如此無情。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 Vivek Wadhwa 於 LinkedIn 發表文章 1,更直接警告中年工程師,你們的飯碗已經快破了,縱使頂著碩博士學位,一樣岌岌可危。

年齡與薪資成反比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調查,從事半導體產業的工程師薪資在 30 幾歲時飆漲,40 歲後增幅減緩,50 歲後學士與碩博士工程師的平均薪資分別下降 17% 與 14%。擁有研究所學歷者的薪資漲幅總是低於學士學位者,換句話說,就算是博士,也無法保證自己永遠毋須憂慮工作前景。

場景轉換到軟體工業,投資人說得頭頭是道,他們只欣賞青年創業者,對老人意興闌珊;而從雇主的角度看,利之所趨的傾向更明顯。

如果區區 6 萬美元就可以換到一顆新鮮的肝,怎會想花 15 萬美元留住技術能力早就跟不上時代的工程師?何況前者沒有家庭壓力,不用六點趕著回家帶小孩,他們精力旺盛、學習力強且孜孜不倦熱血沸騰,甘願留在辦公室熬夜奮戰,�����������業或許得用一個月的時間訓練這批初生之犢,但與他們將來的貢獻相比,這一點成本根本不算什麼。

話說回來,老員工並非一無是處,他們往往更加務實且忠誠,適於擔任輔導與領導的角色,也更善於在團隊中穿針引線,自尊與自傲隨著年紀漸長收斂鋒芒。Vivek Wadhwa 過去從事科技產業時,伴他度過艱辛困局的,是 50 幾歲的員工。

只是,薪資隨著年齡增長本來理所當然,但是已不適用現在的環境,科技新創公司尤為如此,多數公司甚至連 6 萬塊都負擔不起。衝勁十足的年輕軟體開發者自然成了首選,他們願意接受低薪換取股權和建立職涯的機會。用最實惠的價格獲得最傑出的人才是自由市場的法則,我們當然可以苛責雇主,但現況難以改變。

還是老話一句,能改變的唯有自己,Vivek Wadhwa 提出幾個建議,頭頂開始長出白髮的工程師不妨聽聽:

  • 拓展經驗。多多接觸業務、金融、行銷或產品管理、法務、營運部門,發展多元技能,提高身價,這樣一來,你當然就比只會寫程式的同事還要特別。
  • 創業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別管投資人怎麼說了,年紀大在新創世界中其實並非劣勢。你理解產業與市場,也知道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產品,而且也比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擅長創造動機與經營管理。
  • 也別忘了原有技能。隨時跟上運算、程式技術與語言的最新發展趨勢,並培養適應變化的能力。如果真打算一輩子靠寫程式維生,你就要想辦法當一名頂尖的開發者,把自己磨練到登峰造極。
  • 未雨綢繆。即使你再怎麼經驗豐富有智慧,你得明白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盡可能在 3、40 歲的時候拼命存錢,並且做好資歷愈深薪酬愈少的心理準備。
  • 從教��做起。大學應及早告知工程學類的學生,技術人的職業生涯樣貌。在校園內先行揭露殘忍的一面,讓他們為前方艱險提前準備。

不止邁入中年的工程師該聽,或許無分年紀、產業與國界,所有人都該謹記實踐,因為無論如何,我們都將變老。


  1. The Tech Industry’s Darkest Secret: It’s All About Age

核稿編輯:Chris

快加入 INSIDE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給你最新、最 IN 的科技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AWS 在台設立基礎設施區域(Region)資料中心,2025 正式啟動未來將投資數十億美元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2006 年成立的 AWS ,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事實上, AWS 在台灣的投資案可看出具規劃性的策略。從 2014 年先推出兩個 Amazon CloudFront (邊緣節點),主要用來提供 CDN (內容交付網路)、 DNS (網域名稱系統)服務;接著 2018 年在台北開設第一座 AWS Direct Connect 站點,並於四年後在 2022 年啟動 AWS Local Zones (本地區域),接著就是 2025 年將打造首座 AWS 亞太(台北)區域級的資料中心(Region)。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AWS 在台首座區域級資料中心,目標賦能企業客戶三大目標

所有的投資,背後一定有務實的戰略考量。 AWS 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主管 Ivan 解釋, AWS 會在台北設立 Region 主要瞄準三大關鍵要素。

第一是讓台灣的開發者、新創、企業、教育、娛樂、金融和非營利組織,直接在本地的區域資料中心執行應用程式,相較把應用程式放在鄰近區域(如東京、新加坡)的資料中心運行,在地的資料中心能展現更高效率,儲存資料或應付工作負載,達成低延遲的效益。

第二個目標���是賦能台灣的用戶,加速驅動數位轉型、商業創新的腳步。因為新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可以執行運算、儲存、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 AWS 提供的技術,讓用戶在雲端釋放創新潛力。

第三個實質的效益,則是可以幫助特殊行業,例如政府機關、金融業者得以因應法律規範。因為機敏資料在過去是無法存放在其他區域的資料中心,而 AWS 資料中心落地台灣之後,得以合規方式,儲存像是顧客或公部門的重要資料,有助提升資料安全,又可以符合監管要求。

台北 Region 共三個 Availability Zones 組成,強化數位韌性

AWS 的區域級資料中心,實際規模比想像中更龐大。 Ivan 舉例,台北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啟用後,屆時會有三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 AZ)組成,每個 AZ 之中又會有至少一個、至多數個資料中心所組成。為什麼台北的區域資料中心特別規劃三個 AZ ? Ivan 解釋,核心考量就是為了達到「數位韌性」備援目的。

三個 AZ 坐落在不同位置,讓距離有所區隔,每個 AZ 之間也會有獨立的水電系統、冷卻裝置、以及相關安全硬體措施;而且 AZ 與 AZ 之間,會透過超低延遲的高速頻寬網路相連接,來達到三個 AZ 彼此後援。若遇到特殊狀況一個 AZ 若毀損,其他兩個 AZ 就能立刻啟動備援機制,讓數據及程式應用持續運行,達到實際分散風險的價值。

除了關注運作韌性,對於資料須符合國際(特別是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規範, AWS 針對這部分也有相對應的舉措。 Ivan 指出,因為牽涉資料合規要求,企業客戶有自主權選擇把資料落地到某個 Region 儲存、處理, AWS 不會主動幫客戶把他們的資料備份到其他的 Region。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客戶的終端用戶資料可能來自不同市場,特別是歐洲顧客的資料,這時候,使用 AWS 的雲端應用如何確保符合 GDPR 相關規範?對此, Ivan 提到 AWS 符合 143 個相關合規及認證等標準,包含球資訊安全性標準支付卡行業(PCI)資料安全標準(DSS)、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ede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ndards, FIPS)。另外在 AWS 的架構環境,也有提供 300 多個聚焦在資料安全、資料合規、資料治理等面向的服務給客戶運用。

除了硬體基礎建設,AWS 還挹注更多軟性服務能量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正式營運後,除了有硬體基礎設施在運作,對於客戶的服務還包含其他面向,特別是培訓與認證方面,將有 AWS 的業務經理、解決方案架構師、專業服務顧問、合作夥伴等角色,幫助台灣的客戶實現數位轉型。「從 2014 至今,我們在台灣已經培訓十多萬位的技術人才、雲端人才, AWS 的長遠目標是放眼 2025 年,在全球達到 2,900 萬人的培訓與認證計畫,」 Ivan 補充道。

對於要把地端 IT 環境搬到雲端,或是要把其他 Region 資料搬遷到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 AWS 會提供哪些具體協助?Ivan 提到他們所給予的遷移解決方案,會示範遷移過程的 Best Practice ,過程當中也會提供遷移白皮書,內容有具體的方法論或工具說明,指引客戶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搬遷作業。

等搬遷之後,企業在使用 AWS 資源或在雲端執行應用程式之際,若遇到問題或想把雲端資源的使用更為優化,後續可以透過 AWS Trusted Advisor ,也就是藉由機器引擎來檢查、評估用戶的雲端環境之效能、彈性、安全性、營運狀況。 AWS Trusted Advisor 會進一步給予建議及實作,來達到成本最佳化目的。

從 Ivan 分享的內容可發現, 2025 年 AWS 在台灣本地資料中心上路後,得以與 AWS 在全球的機房串聯成巨大網絡,而且也可以為台灣用戶帶來4個層面的實際效益,包含增加營運彈性、降低傳輸的延遲、資料儲存合規、擴大服務深度及廣度,讓更多台灣企業享受雲端帶來的便利及效率,為台灣的創新能量增添更多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