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LINE、Email 通知響不停?職場數位工具也要「斷捨離」,免得賠上溝通效率

不時檢查 Email 確認主管回覆,再到 LINE 或 Slack 上詢問同事工作內容,順便打開 trello 或 Airtable 等專案工具更新進度,最後急忙上傳簡報到 Google 雲端後就趕著出門拜訪客戶。你是不是也覺得煩躁了起來?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經理人,INSIDE 授權轉載

數數看,你得用多少種數位(溝通)工具,才能完成一整天工作?

不時檢查 Email 確認主管回覆,再到 LINE 或 Slack 上,詢問同事幾項工作內容,順便打開 trello 或 Airtable 等專案管理工具更新進度,最後急急忙忙上傳簡報到 Google 雲端硬碟後,就趕著出門拜訪客戶。

現代各種服務走向線上,就連職場各個環節與流程也不斷數位化,但這麼多工具,我們真的變得更有效率嗎?

專攻使用者體驗的尼爾森諾曼集團(Nielsen Norman Group)針對這個問題展開研究,發現不僅未能提高效率,公司內部使用大量數位工具時,反而替員工帶來認知負擔,他們經常不知道什麼場景要使用哪些工具,在不同工具間轉換也讓人煩躁。《Fast Company》則提到,尤其在疫情嚴重的地區,那些在家工作的上班族得更頻繁使用數位工具,75% 的人已經覺得自己 「數位超載」。

當工作者陷入數位超載時,不僅削弱工作效率與注意力,更可能引發工作倦怠、降低職場滿意度。因此,當公司決定處理原本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卻徒增困擾的數位工具時,《Fast Company》分享了顧問公司 MLC Strategy Advisors 提供的 3 步驟解法:

1. 盤點現況

準備有所改變之前,最好還是攤開現有的工具,了解哪些對員工有用、哪些沒用,或團隊大部分合作和溝通,都發生哪個平台上,尤其現在不少工具都會在方案中,綁入員工很少使用的功能,趁這個機會大掃除,還可能節省下不少開支。

2. 獲取回饋

盤點結束之後,理想情況是團隊習慣或喜好的工具,與公司原本設定的方向一致,就能快速捨棄使用頻率低的工具。

但如果碰上公司原本設定 A 工具、員工們卻更偏好 B 工具的話,那便意謂著過去資訊傳達並不夠透明,只有少數人會在指定平台或服務上交流。建議找個時間與員工談談,為什麼其他工具會更有效率,也許那才是最好選擇。

3. 制定明確使用方式

基於前面步驟的整理和回饋,就能提供員工各項數位溝通工具的明確使用守則,幫助他們能在正確的時間與需求,使用正確的工具,公司也能制定在各別工具上有效的回覆方法,加快工作效率。像是 LINE上面適合快速同步進度,或處理簡單問題,但碰到大型難題時,最好整理為雲端文件並分享給相關團隊,確保大家擁有相同認知再開始處理。

當然,這套工具守則可以持續精進,尼爾森諾曼集團認為公司能採取類似績效考核的方法,替數位溝通工具設定觀察標準,像是每個月有多少討論、決定在上面發生,數量成長還是衰退,判斷其是否仍適合作為主要管道。

最後,不一定任何討論或溝通,都得發生在線上服務中,有時候直接敲定一場快速會議或打個電話,反而能更快釐清問題,《Bloomberg Law》就觀察到有公司制定了一項規則:如果某項議題得寫上超過兩封 Email 時,就請他們拿起電話先討論,減少來回信件所浪費的時間與心力。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Nielsen Norman GroupBloomberg Law

責任編輯:Chris

延伸閱讀:


最新發展:

AWS 在台設立基礎設施區域(Region)資料中心,2025 正式啟動未來將投資數十億美元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2006 年成立的 AWS ,經過十多年的醞釀,日前正式宣布將於 2025 年在台灣設立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目的賦能台灣企業客戶獲得三大目標效益,並且伴隨日後將展開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支持台灣市場擁有更充沛能量發展雲端服務產業。

事實上, AWS 在台灣的投資案可看出具規劃性的策略。從 2014 年先推出兩個 Amazon CloudFront (邊緣節點),主要用來提供 CDN (內容交付網路)、 DNS (網域名稱系統)服務;接著 2018 年在台北開設第一座 AWS Direct Connect 站點,並於四年後在 2022 年啟動 AWS Local Zones (本地區域),接著就是 2025 年將打造首座 AWS 亞太(台北)區域級的資料中心(Region)。

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AWS 在台首座區域級資料中心,目標賦能企業客戶三大目標

所有的投資,背後一定有務實的戰略考量。 AWS 台灣解決方案架構師主管 Ivan 解釋, AWS 會在台北設立 Region 主要瞄準三大關鍵要素。

第一是讓台灣的開發者、新創、企業、教育、娛樂、金融和非營利組織,直接在本地的區域資料中心執行應用程式,相較把應用程式放在鄰近區域(如東京、新加坡)的資料中心運行,在地的資料中心能展現更高效率,儲存資料或應付工作負載,達成低延遲的效益。

第二個目標則是賦能台灣的用戶,加速驅動數位轉型、商業創新的腳步。因為新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可以執行運算、儲存、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等 AWS 提供的技術,讓用戶在雲端釋放創新潛力。

第三個實質的效益,則是可以幫助特殊行業,例如政府機關、金融業者得以因應法律規範。因為機敏資料在過去是無法存放在其他區域的資料中心,而 AWS 資料中心落地台灣之後,得以合規方式,儲存像是顧客或公部門的重要資料,有助提升資料安全,又可以符合���管要求。

台北 Region 共三個 Availability Zones 組成,強化數位韌性

AWS 的區域級資料中心,實際規模比想像中更龐大。 Ivan 舉例,台北的 AWS 區域資料中心啟用後,屆時會有三個可用區域(Availability Zones, AZ)組成,每個 AZ 之中又會有至少一個、至多數個資料中心所組成。為什麼台北的區域資料中心特別規劃三個 AZ ? Ivan 解釋,核心考量就是為了達到「數位韌性」備援目的。

三個 AZ 坐落在不同位置,讓距離有所區隔,每個 AZ 之間也會有獨立的水電系統、冷卻裝置、以及相關安全硬體措施;而且 AZ 與 AZ 之間,會透過超低延遲的高速頻寬網路相連接,來達到三個 AZ 彼此後援。若遇到特殊狀況一個 AZ 若毀損,其他兩個 AZ 就能立刻啟動備援機制,讓數據及程式應用持續運行,達到實際分散風險的價值。

除了關注運作韌性,對於資料須符合國際(特別是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規範, AWS 針對這部分也有相對應的舉措。 Ivan 指出,因為牽涉資料合規要求,企業客戶有自主權選擇把資料落地到某個 Region 儲存、處理, AWS 不會主動幫客戶把他們的資料備份到其他的 Region。

除此之外,有些企業客戶的終端用戶資料可能來自不同市場,特別是歐洲顧客的資料,這時候,使用 AWS 的雲端應用如何確保符合 GDPR 相關規範?對此, Ivan 提到 AWS 符合 143 個相關合規及認證等標準,包含球資訊安全性標準支付卡行業(PCI)資料安全標準(DSS)、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ede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tandards, FIPS)。另外在 AWS 的架構環境,也有提供 300 多個聚焦在資料安全、資料合規、資料治理等面向的服務給客戶運用。

除了硬體基礎建設,AWS 還挹注更多軟性服務能量

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正式營運後,除了有硬體基礎設施在運作,對於客戶的服務還包含其他面向,特別是培訓與認證方面,將有 AWS 的業務經理、解決方案架構師、專業服務顧問、合作夥伴等角色,幫助台灣的客戶實現數位轉型。「從 2014 至今,我們在台灣已經培訓十多萬位的技術人才、雲端人才, AWS 的長遠目標是放眼 2025 年,在全球達到 2,900 萬人的培訓與認證計畫,」 Ivan 補充道。

對於要把地端 IT 環境搬到雲端,或是要把其他 Region 資料搬遷到AWS 亞太(台北)區域(Region), AWS 會提供哪些具體協助?Ivan 提到他們所給予的遷移解決方案,會示範遷移過程的 Best Practice ,過程當中也會提供遷移白皮書,內容有具體的方法論或工具說明,指引客戶��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搬遷作業。

等搬遷之後,企業在使用 AWS 資源或在雲端執行應用程式之際,若遇到問題或想把雲端資源的使用更為優化,後續可以透過 AWS Trusted Advisor ,也就是藉由機器引擎來檢查、評估用戶的雲端環境之效能、彈性、安全性、營運狀況。 AWS Trusted Advisor 會進一步給予建議及實作,來達到成本最佳化目的。

從 Ivan 分享的內容可發現, 2025 年 AWS 在台灣本地資料中心上路後,得以與 AWS 在全球的機房串聯成巨大網絡,而且也可以為台灣用戶帶來4個層面的實際效益,包含增加營運彈性、降低傳輸的延遲、資料儲存合規、擴大服務深度及廣度,讓更多台灣企業享受雲端帶來的便利及效率,為台灣的創新能量增添更多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