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個展北美館登場!六大主題匯聚90餘件作品,素描、影像裝置呈現40年來創作軌跡

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個展北美館登場!六大主題匯聚90餘件作品,素描、影像裝置呈現40年來創作軌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北美館《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已在5月4日開展,本次展覽匯聚了他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品。觀眾將透過肯特里奇早期的炭筆素描、素描��影系列定格短片,以及實驗影像裝置等作品,深入探索南非殖民歷史文化,並細緻呈現藝術家40年來的創作軌跡。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共同合作,《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自5月4日起至9月1日於北美館展出。

這是南非當代藝術家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首次來台的大型個展,由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與吳昭瑩聯手策劃,而薩賓.特尼森(Sabine Theunissen)團隊負責展場設計。

本次展覽以肯特里奇的著名「素描創作」為核心,分為十個子題、六大展區,匯聚了他從1980年代至今的90餘件代表作品。肯特里奇將繪畫視為對現實世界的印記,而非僅僅是「美麗記號」。他認為,繪畫不需要精確的描繪,但必須代表一種觀察,而非抽象的情感。

觀眾將透過肯特里奇早期的炭筆素描、素描投影系列定格短片,以及實驗影像裝置等作品,深入探索南非殖民歷史文化,並細緻呈現藝術家40年來的創作軌跡。

「威廉.肯特里奇」記者會合影: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_Locke)、北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官方FB
「威廉.肯特里奇」記者會合影:策展人艾瑞恩.洛克(Adrian Locke)、北美館王俊傑館長。

關於威廉・肯特里奇與其人權意識啟蒙

威廉・肯特里奇於1955年出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是一位跨界藝術家。他的創作形式涵蓋了繪畫、影像、雕塑及劇場等多個領域,並且曾獲選為美國《時代雜誌》百大名人之一,是南非當代藝術界最為備受矚��的藝術家之一。

肯特里奇出生於南非,這片土地深受荷、英殖民統治的影響,而1948年種族隔離政策的實行更使得種族分治問題達到高峰,引發了長期的衝突。直到1990年代初期,南非才開始逐漸邁向轉型,但其歷史仍然充滿了痛苦和掙扎。

肯特里奇的父母是人權律師,他在成長過程中深刻意識到了社會上存在的歧視和暴力,以及這些不公正如何以法律的名義合法存在。受到父母的影響,他對這一社會議題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

儘管如此,肯特里奇選擇了與父母不同的道路。雖然他在政治學與非洲研究方面取得了學位,但他決定將注意力轉向藝術領域,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人權問題的關心,並呼籲正義。

肯特里奇的作品以濃烈深厚的敘事詩情感性聞名,並且善於運用豐富多樣的媒材和語彙,以樸素的素描創作出令人心動的作品,呈現出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肯特里奇的創作底蘊根植於對政治現實的反思,不過他並非直接地指涉特定事件,而是將殖民歷史、種族衝突和階級問題轉化為充滿想像力的線條構圖。肯特里奇的作品不僅是寫實的再現,更深入探討了影像背後的意義,為所謂的「寫實概念」帶來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主題一:早期素描呈現多元觀點

此次展覽精選了八件最具代表性的早期珍藏作品,在早期素描系列中,肯特里奇聚焦於日常生活和城市環境的素描作品。

這些作品包括了鮮少曝光的《船上的午宴》和重要代表作《保育人士的舞會》等,這些作品融合了歐洲場景和非洲元素,並運用象徵主義手法呈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真實寫照。

觀眾可以從這個展區中看到,肯特里奇的素描作品從單獨的一幅畫開始,逐漸增加為二聯屏到四聯屏,以呈現更多元的觀點和敘事。

早期素描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保育人士的舞會 (三聯屏)》,1985,炭筆、粉彩、不透明水彩、紙,198.5 x 97.5/198.5 x 138.5/198.5 x 97.5公分。

主題二:11部素描投影短片暗喻動盪局勢

來到素描投影展區,這裡展示了肯特里奇的11部素描手稿,這些手稿由肯特里奇描繪了虛構的地產大亨蘇荷・埃克斯坦和其他關鍵角色,在城市中揭示了接續而來的謎題,暗喻著非洲動盪不安的時局。

本區展示了早期的兩件和近期的三件定格短片,透過大型裝置投影呈現。其中包括了1989年廣受國際矚目的作品《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城市》(Johannesburg, 2nd Greatest City after Paris),以及2020年的新作《城市之深》(City Deep)。

這些作品的靈感源自南非長期受到種族隔離政策的影響,導致該國在國際社會中受到孤立。直到1994年舉行第一次普選後,這種情況才告終結。在製作這些短片時,肯特里奇先是完成手稿,然後再進行拍攝,接著回到畫作中增減塗抹。這個周而復始的繪畫與拍攝過程,也被肯特里奇自稱為「石器時代的電影」。

素描投影之蘇荷短片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威廉.肯特里奇,《約翰尼斯堡,僅次於巴黎之最偉大的城市》(影片截圖),1989,16mm膠捲影片,8分2秒。

主題三:殖民地景展示藝術家國際視野

1990年代中期,肯特里奇開始了「殖民地景」系列的創作,這些作品的靈感來自於《非洲及其探索:來自探險家們的講述》文本。這一展區的展品,大多來自於肯特里奇在1994年至1995年期間的創作。

他在作品中以原始瀑布或風景圖像,呈現出殖民時代探險家對非洲的描繪,並加上紅色線條及標記,隱喻著歐洲人試圖佔有和控制土地資源的企圖。此後,他還受委託製作了舞台演出《頭與荷重》,以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重現了被歷史記錄抹除的黑人非洲搬運工的辛勞。

而在2001年後,肯特里奇開始與約翰尼斯堡的史蒂芬斯織毯工作室合作製作織毯作品。其中作品《紡紗人》是一件以雷射切割的人物剪影,他將黑色人形剪影與中國老地圖融合於這一作品中,透過這次的合作,展現了他對南非地理、歷史以及思想之外的新嘗試和想像。

殖民地景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威廉.肯特里奇,《前方水潭》,2018,炭筆、紅色鉛筆、紙,100 x 160公分。

主題四:重現藝術家「工作室」樣貌

肯特里奇自1990年代以來,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創作受到全球藝術愛好者的支持。而對他來說,所有作品都是從他位於約翰尼斯堡霍頓區家中花園的繪畫工作室中孕育而來。

因此,本次展覽特別還原了藝術家的工作室風貌,展出了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鮮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

為了呈現藝術家工作室的氛圍,這個展區特別選用了各種天然的異材質,以凸顯出肯特里奇的創作本質。透過如此設計,營造出與作品互動的戲劇氛圍,為展場帶來了更豐富的視覺體驗。

而在這裡展出的作品包括日常收藏的物件、短語標題,以及較少曝光的素描手稿和實驗性的蝕刻版畫等。

其中,《素描課》短片展現了肯特里奇幽默地與自己的作品進行探問和對話,同時也呈現了經典代表作《拒絕時間素描》的手稿原畫。

工作室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威廉.肯特里奇,《我怎麼沒去當部長》,2012,HD高畫質影片,2分2秒。

主題五:首度在臺亮相三件大型影像裝置

本次展覽中,首次在臺灣亮相的三件大型影像裝置之一是《烏布說實話》,並為此作品設立了獨立的展間。這部影片由檔案素材和動畫影像構成,是一部35毫米膠片彩色短片,展示了南非國防軍和南非員警在種族隔離時期所採取的殘酷和非法手段。

《烏布說實話》被認為是肯特里奇所有創作中政治意味最濃厚的作品之一,而其靈感源自阿爾弗雷德.賈里(Alfred Jarry)的《烏布���》(Ubu Roi),並融入了南非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簡稱TRC)的記錄證詞。此外,展覽還展出了同名的八幅蝕刻版畫,以及在影片製作過程中使用的撕紙繪畫片段。

除了《烏布說實話》,展覽中還展出了《樣板戲札記》和《女先知》等作品的投影裝置。

其中《樣板戲札記》的部分,源自肯特里奇一直對非洲的殖民歷史感興趣,後期他開始比較中國和非洲在政治方面的相似之處。肯特里奇從魯迅提倡自由思想的新文學運動談起,一路追溯到毛澤東時代壓制言論自由的時期,再到江青推行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深入研究其中脈絡。

而在2015年,肯特里奇發表了名為《樣板戲札記》的影像裝置,裡面有南非的芭蕾舞者穿著軍裝跳舞,背景是大躍進時期農民驅趕麻雀的場景。這個作品裡,戲裡的歡樂和戲外的歷史苦難形成了強烈對比,表達出相當複雜的情感,既有希望,也有絕望。

樣板戲
Photo Credit:William Kentridge|台北市立美術館
《樣板戲札記,2015》截圖,解析三頻投影裝置,11 分 14 秒威廉.肯特里奇工作室,約翰尼斯堡。

至於《女先知》這個作品則是源自於2019年,肯特里奇首次擔任羅馬歌劇院室內歌劇《等待女先知》的導演。而這個故事靈感來自希臘神話裡的庫邁女先知的故事,描述了人們尋求未來命運的蹤跡,將問題寫在樹葉上,卻因為一陣風打亂了樹葉的順序,讓命運成為一個未知的數字。

為製作《女先知》展覽播放版,肯特里奇精心挑選了音樂、舞蹈和影像的精華片段。例如,南非女舞者在影片中的素描身影舞動穿梭在一頁頁的筆記本之間。他與舞台設計師薩賓.特尼森合作,重新製作了舞台製作的原始道具和服裝,以展現出歌劇的原汁原味。

女先知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女先知》(影片截圖),2019 高解析影片,9 分 59 秒。

主題六:花卉素描與文學的融合

近年來,肯特里奇持續嘗試用中國毛筆和印度墨水繪製花卉和樹木的大型素描作品。肯特里奇也經常收集各類翻譯文學作品的精華短句和諺語,或是生活中不經意的隻字片語,然後巧妙地將這些零散的碎片藏匿在作品的邊緣角落,給���者帶來一種多重且模糊的思考體驗。

在這次展覽中,肯特里奇首次展出了11件《麵包師之樹》系列作品,並透過4件巨幅作品,探討生命的延續與再生。

而在這個展區中,觀眾還可以看到流動的素描拼貼在多張重疊的紙上,搭配擷取自歷史、哲學和醫學文本的簡潔語錄,潛藏許多值得深思的蛛絲馬跡。

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威廉.肯特里奇,《將希望託付給不確定》,2021,印度墨、水彩、手工麻纖紙、粗棉布托裱,373 × 187 公分。

中文版導覽專輯

除了大師精彩的創作之外,本次的展覽還邀請到美國教授史蒂芬.科林曼(Stephen Clingman)作為專輯的作者之一,與策展方合作推出了「威廉.肯特里奇中文版精美專輯」。

這個專輯分為六個章節,深入探究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情懷,以及作品背後蘊含的議題,以及藝術家的創作脈絡。

專輯特別收錄了這次展覽中10餘件限定展出作品,並與An Art App合作,精選了12件作品設計擴增實境(AR)內容。觀眾只要透過手機螢幕,就可以看到靜態的專輯頁面開始律動,隨時隨地欣賞藝術家的動態短片。

《威廉.肯特里奇 William Kentridge》

  • 展覽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 1A、1B展覽室
  • 展覽期間:2024年5月4日至9月1日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