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定的立院成為中國關注焦點,馬英九選前變成賴清德最佳助選員?

不安定的立院成為中國關注焦點,馬英九選前變成賴清德最佳助選員?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影響東亞局勢的台灣總統暨立法委員選舉在1月13日舉行投開票,執政黨民進黨參選人賴清德副總統在這場因對中立場而造成爭論重點的三強爭鬥中獲得勝利,首次當選總統。前總統馬英九在選戰最後階段的親華言論等引發的爭議也帶動局勢。

文:吉村剛史(1965年出生於兵庫縣明石市。曾任產經新聞台北分社社長、廣島社長、編輯委員。2019年底成為自由工作者。近期出版的作品有《アジア血風録》〔MdN新書〕。在雜誌和網路新聞發表許多關注台灣海峽局勢等的文章。擔任 YouTube 節目《吉村剛史のアジア新聞録》和《話し台湾・行き台湾》〔HYPER J CHANNEL〕的主持人。東海大學海洋學部兼任講師。自2022年11月起擔任 The News Lens JAPAN主編)
翻譯:Ting Lin

根據中央選舉委員會的公布,此次可投票人數約1950萬人。投票從13日上午開始至當天下午4點結束。依據當日計票結果,賴清德獲得約558萬票,最大在野黨國民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獲得約467萬票,第三在野勢力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前台北市市長)則獲得約369萬票。投票率為71.9%,較2020年、前次總統選舉下降約3個百分點。賴清德的得���率為40.05%,侯友宜為33.49%,柯文哲則獲得26.46%。

13日晚間,民進黨賴清德領先第二名的國民黨陣營約90萬票後宣布勝選,並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是我們的使命」、「我們決心保護台灣免於受到中國的軍事威脅。」他表示,將恢復蔡英文政府時期與中國中斷的對話,但「對等尊嚴」是前提:「台灣將繼續與國際民主盟友並肩同行。」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侯友宜宣布敗選時表示:「很遺憾未能完成政黨輪替。相當抱歉。」以年輕人和中產階級為目標的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則說:「沮喪只有今晚」,身為民眾黨黨主席,要打起精神為立法委員在立院發揮影響力而努力。

此次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包括對中國的立場和經濟政策等,為朝野間的較勁。去(2023)年11月,國民黨和民眾黨曾尋求兩黨共同合作推選候選人,但最終未能成功,這也讓在野黨的支持者留下混亂的印象。

馬前總統造成爭議的親中言論

中國將台灣視為「不可分割的領土」和「核心利益」,並以「統一」為政治目標,更有美國分析指稱中國將準備在2027年前完整侵略台灣的準備。而主張台灣的獨特性,與反對中國擴大對台施壓致力於維持現狀的民進黨,還有反對中國傾向主張統一的「一國兩制」但希望能夠重新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採融合路線的國民黨,以及採中間派路線,希望能「促進對話與交流」的民眾黨,各自分歧的主張與動向引起國內外關注,而國民黨前總統馬英九在選戰最後階段的親中言論,也被認為多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馬英九在1月8日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發表了「必須信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和台灣的統一是「可以接受的」等等超過過往國民黨立場的親中言論,也引發爭議。賴清德陣營對此批評「這與社會共識相去甚遠」、「若相信習近平,台灣很可能成為另一個香港。」而國民黨侯友宜則在同月11日的記者會上強調,馬英九的言論「與自己的觀點不同」、「若我當選總統,任內不會觸及統一問題。」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2024總統大選”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