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師《幹話力》:吳念真導演一錘定音,在諸多奇奇怪怪的建議中選定《看見台灣》作為片名

王師《幹話力》:吳念真導演一錘定音,在諸多奇奇怪怪的建議中選定《看見台灣》作為片名
圖為《看見台灣》經典畫面「花蓮玉里大腳印」。(齊柏林基金會提��)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進入電影這一行,二十年來,不斷連結電影與觀眾的王師,首次完整說出自己的故事,完全不藏私。從《王牌冤家》的中文片名怎麼出現?到自己首次被電影感召;細數群眾募資、紀錄片行銷,廣為人知的豐功偉業,其實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承擔;當投入熱情遭遇挫折,如何抉擇?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如何判斷?幹話愈好笑,反映的是對電影更在乎的職人精神。

文:王師

「台灣很小,但你看過嗎?」

在《不老騎士》發行告一段落後,我原本認為這輩子應該都沒辦法再創造超越《不老騎士》的三千萬票房,沒想到,隔年就出現賣到兩億票房的《看見台灣》。《看見台灣》的故事要從2013年的二二八那天開始談起。那年年初,我接到來自台灣阿布電影公司的聯繫,他們告訴我,有一部由齊柏林空拍的電影——那時候還沒有決定《看見台灣》這個片名——想要跟我們洽談合作。那時候因此彼此都太忙,只能約在二二八連假碰面。那天,我邀請齊導團隊來到位於中影八德大樓的辦公室進行第一次會晤。

他們帶來一台MacBook,接到我們會議室的電視上,挑選一些未經剪輯的片段,邊看邊討論。看著看著,我心中狐疑,這是台灣嗎?本來以為是歐洲或哪個未知的國度。台灣哪裡有長成這樣廣袤森林?或是如此奇巍壯闊的綿延山景?空拍影像的角度很特別,節奏也很緩慢,沒有任何聲音,當然也還沒有後來吳念真導演的旁白,也沒有何國杰老師哀婉磅礡有配樂。

所有影像一段大約一兩分鐘,觀看的當下,心底生起一種奇妙的,接近宗教體驗的情感,神聖感。我很直覺地被觸動。用齊柏林的話來講,有點像是透過上帝的視角,帶大家看見這塊我們生長的土地。對我來說,這不是一句精心設計的宣傳詞,而是看到這些畫面時,自然而然從心底湧出的真實感受。

我們當時就這樣很自在地交換意見。因為是第一次接觸,我也會跟導演請教一些基本的問題。比如說電影拍多久、花多少錢、希望何時上映,等等。導演也會問我,我喜不喜歡,或是覺得可以賣多少。老實講,當時在台灣的紀錄片,如果以稀有程度來講,票房破千萬等於劇情片破億,所以,我就跟他講說,「如果努力一點,也許可以做到七、八百萬吧」。

他有點失望,因為這個電影,他花了好幾千萬來拍。包括當時還沒有普及的空拍攝影機,他是花了好幾千萬特別從國外購置。這種攝影機只能裝在直升機機鼻進行拍攝,直升機本身也是以趟計價。你可以想像是一種搭一趟最少十幾萬幾跳的計程車。光是這個拍攝成本,就昂貴到令人頭皮發麻。

我那時跟他說,其實這個作品光是目前的狀態就非常打動我。我非常、非常希望能夠為他擔任發行工作,但無法具體承諾一定能做到多少票房。後來又再聯繫一段時間,我們終於敲定合作關係。這一趟旅程從那年的二月二十八日開始,到隔年的二月十五日下片,幾乎經歷整整一年的時間。前面幾個月,都在看各種不同版本的剪輯,從發行角度給予意見,討論片名等等。

我記得,當時出現過一個片名,是齊柏林導演的朋友給的建議,叫做《域望》;我說:「哇,這個片名的票房,可能只有三百萬。」像是歐洲藝術電影的片名,還帶點情色感。不只叫《域望》,還有人建議全片不要旁白、不要配樂,要安靜無聲地看,默默為母親台灣的傷痕流淚。我說:「喔,那再少一個零,三十萬。」哈哈哈。

《看見台灣》在成形過程當中,它的觸及面跟抓地力越來越強,開始慢慢展現出非常驚人的能量。我記得,最後是吳念真導演一錘定音,在諸多奇奇怪怪的建議中選定《看見台灣》作為片名。這四個字因為簡單易懂,而且符合電影主題。《看見台灣》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是透過空拍的方式去看見台灣,站在空中攝影機的視角去看台灣的山和海,美麗的、哀愁的、被破壞的等等,指向物理上的觀看。而透過這種觀看,你又會有另外一層心理上的反思,這是另一種觀看。

「有人說『台灣很小』,我反問他『那你都看過了嗎?』」這句話非常打動我。出自好朋友盧建彰導演為GoogleEarth拍攝的廣告影片,說出這句話的,正是廣告的主角齊柏林。我從小是天龍人,台灣很多地方我並不熟悉。也因此,《看見台灣》對我的衝擊非常非常巨大。當時協助導演寫腳本的,是一位已經過世的資深記者,叫崔企川,是主持人崔麗心的弟弟。進到錄音室前,吳念真導再根據他自己熟悉的語調、語速,以及語言習慣去做簡單的調整。

來自新加坡的何國杰���為《賽德克巴萊》譜寫磅礡配樂,一舉拿下第四十八屆金馬最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項。他為《看見台灣》創作的配樂時而激昂,時而哀痛,時而療癒,可以說功不可沒。雖然有些批評的聲音,覺得配樂實在太滿,但這就是商業配樂上應該具備的渲強大染力。空拍是在非常高的空中進行拍攝,除了直升機吵雜的螺旋槳跟引擎聲之外,你聽不到其他任何的聲音。沒有對白、沒有各種的寫實音效。觀眾要能夠理解導演的意念,除了透過剪接編排,精心設計過的旁白跟配樂都很關鍵。

我認為,畫面、旁白跟音樂,就是《看見台灣》這部電影能夠成功的三個重要元素。在發行本片的過程中,我也看到學院派對紀錄片的看法其實跟市場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

所有人都跟齊導說:「謝謝你。」

齊柏林導演本人長期投入空拍工作,過去也做過平面攝影,他在社群中有相當廣泛的知名度。導演的個性溫暖敦厚,直率好客。從台灣頭到台灣尾,他有來自各行各業,背景五湖四海的民間友人。這些好朋友三不五時會寄水果、蔬菜等時令物產給他,是人緣非常好的創作者。就跟剛剛講的《總舖師》一樣,那時候,我感受到這個影片有種滾動中的風潮,第一個徵兆就是試片。我們當時在現在已經拆遷,位於台北西門町商圈,武昌街二段的日新威秀IMAX影廳進行試片。

一般來說,紀錄片很少有機會在這麼大的影廳試片。前提是,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攝影跟配樂都有信心,覺得在大廳試片,效果會非常好。我記得,導演有邀請一些他的親人、企業家、朋友和一些媒體,我們也邀請熟悉的媒體朋友、意見領袖、戲院伙伴一同參與試片。

試片開始前,我跟導演說,我們要觀察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們看看試片結束,跑字幕的時候,觀眾有沒有自主性的鼓掌,一般來講,映後鼓掌在影展才比較常見;第二件事情是,散場的時候,因為戲院只可以開一個出口,我們就像是出口民調一樣,你要盡可能伸手跟每一個人握手,看著對方的眼睛,仔細看看他是否眼眶含淚?還是流露「好想趕閃人」的訊息。以前我們做試片,如果片子難看,大家都尿遁,散場後一哄而散,最怕被問好不好看,一被問到就說:「不好意思,我家有事,我先走了,再聯絡喔,掰掰!」那你就知道,這部片子鐵定沒有口碑。

所幸,《看見台灣》試片結束,這兩個徵兆都如期待中發生。電影畫面播完,開始跑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我們就聽到熱烈的鼓掌聲從影廳各處傳來。然後,幾乎每一位離場的人,都跟齊導說了一句:「謝謝你。」並在擦身而過時握住他的手,很用力地握,眼眶含淚那種。當下我就知道,這部電影的能量非常非常的強。我們有時候做行銷,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像前面說的,電影沒有試片、沒有走出去之前,你很難知道這部電影的市場全貌。所謂的市場,往往是一群品味、美學都跟你很不同的人,所做的選擇。第一次看片的人,反應最直接,往往也最真實。

我記得,我那天邀請了一個財經雜誌的編輯朋友來看,他帶了總編輯一起來。散場後沒多久,我傳訊息問他:「覺得怎麼樣?」他就回我:「總編感動ING,我們正在討論要不要做Cover story!」哇賽,你聽到就知道這下嚴重了。後來,我們接連做的一些活動規模都很大,譬如說,透過群眾集資,成功在自由廣場舉辦了三千人的戶外首映。

還跟時任高雄市文化局長的史哲先生合作,他協助我們策劃一個非常特別的活動:高雄巨蛋萬人首映。高雄市政府出資包下直升機,從台北松山機場起飛,載著齊柏林、吳念真,還有四大報記者,飛到高雄小港機場接陳菊市長,再從小港機場起飛,飛到巨蛋附近的三民家商操場,在眾目睽睽之下降落在操場。然後,從操場一路鋪紅毯,進到高雄巨蛋!很有哏,霸氣十足!

所以,那時做的行銷都是大的東西,一波一波滾動,新聞版面���現在各種地方,一般來講,紀錄片很難爭取到A2、A3,或是報紙頭版。然而,那時候我們有各種專訪、各種針對國土議題的討論,包場電話接不完,我們後來自己統計,在下片之前,我們經手過的包場有一千場。我們同事的電腦螢幕上都是滿滿的便利貼,就像符咒一樣,你就知道這部片當時的迴響有多熱烈。

當然,我們一開始都沒有想到會是兩億這樣的數字。看到包場多、報導多,你就知道票房會不錯,但都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成績,從十一月上映到隔年二月下片,經過三個半月。在上映的那個月,又勇奪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殊榮,把聲勢再往上推昇一波。聽說,在金馬獎的討論過程中,許多來自香港或中國的評審,反而比台灣評審更加推崇這部電影。製片與導演後來都覺得映演時間很長,希望下片了,但其實還有戲院想要繼續放映。

發行過程中,實際投入行銷宣傳的經費其實非常有限。當齊導提出希望舉辦大型戶外首映時,所有人都為經費拮据傷透腦筋。當時Crowdfunding,群眾募資的概念剛進入台灣。我們就想,是不是有機會透過群眾募資來實現?我們先評估導演是有社會人望的,所以有機會讓他透過群眾募資來獲得需要的資金,當時,現在的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還在flyingV服務,他也覺得有機會。

我們初步評估數字是兩百萬(包括場租、硬體設備、現場人力等),後來做到接近兩百五十萬,很感謝當時大涵的縝密評估與大膽建議,那是台灣電影史上一場空前絕後的首映會。前面提到,高雄部分則有文化局長史哲的鼎力支持,彌補了導演方有形資源不足的困境。整個旅程,我們就是依靠導演獨特的人格魅力,跟影片本身源源不絕的口碑力,滾動所有一切,創造出看似不可能發生的「奇蹟」!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幹話力》,木馬文化出版

作者:王師
採訪整理:蔡曉松
繪者:莊永新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他一句幹話,創造億萬票房

看的,不只是電影,不只是行銷,更是一個人的信念和人生。——李亞梅
王師寫給下一輪不知死活的電影人的備忘錄。——小野
知道他工作順利,就知道台灣電影票房有希望。——施昇輝

《看見台灣》、《返校》
億萬票房電影幕後推手

《咒》、《周處除三害》、《青春18x2 通往有你的旅程》
與團隊攜手造浪,引領話題

《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千年一問》、《南方寂寞鐵道》
深切 連結臺灣文化情感

台大學渣、幹話網紅、國片推手、行銷總監……
無論哪個面貌的王師,不變的是他始終懷抱著對電影的熱情。

進入電影這一行,二十年來,不斷連結電影與觀眾的王師,首次完整說出自己的故事,完全不藏私。從《王牌冤家》的中文片名怎麼出現?到自己首次被電影感召;細數群眾募資、紀錄片行銷,廣為人知的豐功偉業,其實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承擔;當投入熱情遭遇挫折,如何抉擇?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如何判斷?幹話愈好笑,反映的是對電影更在乎的職人精神。

《幹話力》不是笑話大全、不是名人成功傳記,也不是行銷奇招祕笈。
只有一位單純充滿熱情的電影人開懷大笑地與朋友聊天,分享自己在臺灣電影產業,這些年來經歷過的有趣往事。

本書特色

  • 王師第一本幹話自傳文集,投入電影始終不悔的熱情
  • 電影行銷工作二十年,電影迷不可錯過的時代變遷全覽讀物
  • 金獎海報設計操刀封面,視覺大膽搶眼
  • 收錄精美電影海報、照片,紙面演繹時代今昔
getImage
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