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之軌跡Ⅲ》:傳播「西學中源」此說的關鍵影響者,公認是康熙皇帝與梅文鼎

《數之軌跡Ⅲ》:傳播「西學中源」此說的關鍵影響者,公認是康熙皇帝與梅文鼎
Photo Credit: UnknownWikimedia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五元素中的四個古典元素為靈感,《數之軌跡》將深入探索數學的歷史、發展和奧祕。每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元素,象徵不同的數學主題,並呈現數學在文化、科學和藝術中的深遠影響。無論你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學生還是對數學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數之軌跡》都將為你打開數學的大門,啟發你對這一��老而美麗的學科有新見解。

文:洪萬生、英家銘

5.7 「西學中源」的意識形態功能

西元1866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恭親王奕訢提議在同文館內加設天文算學館,不料引起中央官員間激烈辯論,這是自強運動改革派與傳統派士人的一次交鋒。傳統派反對的論點歸結有三:「以此舉為不急之務」、「以舍中法而從西人為非」、「以中國之人師法西人為深可恥者」。對於「舍中法而就西法」的說法,奕訢搬出「西學中源」加以化解:「查西術之借根方實本於中術之天元,彼西士目為東來法。」其實「法固中國之法也」。況且

西人之術,我聖祖仁皇帝深韙之矣,當時列在台官,垂為時憲,兼容並包,智周無外,本朝掌故亦不宜數典而忘。況六藝之中,數居其一。……我朝康熙年間,特除私習天文之禁,由是人文蔚起,天學盛行,治經之儒皆兼治數,各家著述考證俱精。語曰:「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士子出戶,舉目見天,顧不解列宿為何物,亦足羞也。即今日不設此館,猶定肄業及之,況乎懸的以招哉?

此番說法見證康熙皇帝和乾嘉學派對於算學的影響,反對陣營不好再以此論點攻之。

事實上,清代最重要的曆算書籍,像《數理精蘊》、《四庫全書》中的〈天文算法類提要〉,以及《疇人傳》(包含續編、三編及四編)等作品中,「西學中源」都是詮釋中國曆算史與曆算學知識的主要論述,溯其本源,對此說傳播關鍵影響者,公認是康熙皇帝與梅文鼎。康熙在〈三角形推算法論〉提到:

論者以古法今法之不同,深不知曆。曆原出自中國,傳及於極西,西人守之不失,測量不已,歲歲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疎密,非有他術也。

經過曆獄事件的康熙,為了合理化採行西法制曆的立場,平息士人對於《時憲曆》的質疑,提出「曆原出自中國,傳及於極西」的說法。不過,西人「守之不失,測量不已,歲歲增修」。在不斷改進下,測量及推算均有長足發展,勝過中法。既然中西曆法源頭相同,採行西法「其名色條目雖有不同,實無關於曆原」。

進一步,康熙還強調數學在曆法上的重要性:「日月星辰交食淩犯,入差清濛地氣之考」,「非測量難得其詳。有測量而無推算,勢不可成。」而且,「上古若無眾角歸圓,何能得曆之根,而成八線之表?」一口氣將西法中制曆最重要的三角函數之源頭推至上古。換言之,康熙的說法讓隨曆法進入中國的西洋數學,也有了學習的正當性。

康熙的〈三角形推算法論〉傳播甚廣,由於他在多次場合與大臣、文人談論,為清代文人所熟悉。梅文鼎知曉後,對此說大表贊成:「伏讀聖制三角形論,謂古人曆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爾。天語煌煌,可息諸家聚訟。」對於「嘗病中西兩家之歷,聚訟紛紜」,抱持「歷以敬授人時,何論中西,吾取其合天者,從之而已」態度的梅文鼎而言,康熙的說法無疑創造出學習西學的迴旋空間。

然而,康熙的西學中源只是口號,提不出證據。梅文鼎在面見康熙後,經過多年醞釀,建構完成整個「西學中源」的論述架構,說明中學如何西傳,並補上種種「證據」,寫成《曆學疑問補》一書。他引用司馬遷《史記》,創造出曆法西傳史:「幽厲之時,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推論疇人隨著戰亂四散諸方,傳播曆法,古已有之。而精通曆法者為何多來自西方,則語出《堯典》,透過傳播論的觀點,說明曆法係由中土往西方傳播,各處曆法皆承繼自中法。異地之人配合各自信仰的需求,訂定不同的曆法。不過,只有中國陰陽合曆的曆法合於「自然」。因此,中法既古且優。

不僅在曆法上,梅文鼎在數學上的立場也有相同轉變。早期他認為「自利氏以西算鳴」,於是中西兩家之法,「派別枝分,各有本末,而理實同歸。」後來,梅文鼎從《周髀算經》找到「證據」,推論出「算術本自中土傳及遠西」。因此,當西人慕義而來,��了治曆明時,也讓古人測算之法,「得西說而始全」。在這樣的詮釋下,西學是用來驗證古學。並且「步算之道,必後勝於前。有故可求,則修改易善」。

換言之,傳教士自認新的西方曆算學,被梅文鼎翻轉成舊學,納入士人能接受的文化框架中。關於此點,馮桂芬觀察入微:

西法自有明入中國後,通之者尚鮮,至我朝宣城梅定九先生,以通敏絕特之姿,殫心畢力專治是學,遂以成千古未有之盛業,葢能用西人而不爲西人所用者也,嗚呼盛矣。

儘管梅文鼎應合康熙的說法,但兩人的立場並不相同。即使認為西法優異,但對於亟欲拉攏漢人力量以抗衡傳教士的康熙來說,還是接納了梅文鼎版本的「西學中源」,並且透過梅瑴成,將之融合成為官方說法,在《數理精蘊》上編卷一〈周髀經解〉提到:

我朝定鼎以來,遠人慕化,至者漸多,有湯若望、南懷仁、安多、閔明我,相繼治理曆法,間明算學,而度數之理,漸加詳備。然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所流傳。……周末疇人子弟,失官分散,嗣經秦火,中原之典章,既多缺佚,而海外之支流,反得真傳,此西學之所以有本也。

編者特意將〈周髀經解〉放在卷一,表明傳統經典《周髀算經》乃為算學之源,西法奠基於上,不難看出「西學中源」是《數理精蘊》全書最重要核心主張。進一步,梅瑴成還參與《明史》曆志的纂修工作,倡導「西學中源」,強化官方的態度。

此外,另一個被康熙視為「西學中源」說的證據,即是被傳教士稱為「東來法」的代數學(algebra)。代數在康熙時代被音譯為「阿爾熱巴拉」、「阿爾朱巴爾」、「阿爾熱八達」,或是稱為「借根方」。當傳教士向康熙講解代數學時,很可能把代數學的語源介紹給康熙。康熙最遲在1711年,就經由傳教士知道這方法。他曾諭直隸巡撫趙弘燮:「夫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經》。即西洋算法亦善,原係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使得代數源自中國成為「西學中源」論述的證據。

後來,梅瑴成進一步提出「天元一即借根方解」的說法,這不僅激起乾嘉時期算學家對於天元術研究的風潮,也為「西學中源」的說法提供另一項有力證據。而乾嘉時期的學者承繼且大力宣揚「西學中源」,代表作即為《四庫全書總目》的〈天文算法類提要〉,以及《疇人傳》。至此,「西學中源」由官方向民間傳播��來,成為清代最重要的學說之一,到了晚清時期,如前所述,也成為自強運動正反雙方攻防的論據。

在本章前幾節中,我們從數學社會史的角度,爬梳這三百年中國數學發展的歷程。明末清初,西方數學藉著曆法被傳教士們傳入中國,在梅文鼎身上可以看到西學如何被消納吸收,幫助傳統數學被重新理解。而康熙皇帝將曆算研究與政治相結合,將算學知識當成權力展示的媒介,進而拔擢具有曆算才能的士人,驅動著士人習算的風潮。

而上行下效的李光地對梅文鼎之贊助,才能說明梅氏算學世家的出現,同時,康熙皇帝下令編修的《數理精蘊》,這部以西方數學為主體的著作,也成為康熙禁教後,西方數學無法輸入,清代算學家學習數學的主要文本。乾嘉時期,宋元數學的天元術得以復興,與算學家對於《數理精蘊》中的借根方充分理解密不可��。

此外,算學也在乾嘉學派倡議「專門之學」的學術環境中,轉變成為經學的分支, 促使治算為志業的專門算學家得以出現。「談天三友」焦循、汪萊和李銳正是這種身分「分化」的先驅代表,可以看到算學如何依附在經學上,進而逐漸取得自主發展地位的過程。同樣得益於乾嘉學派的還有李善蘭,他在翻譯西方《代數學》及《代微積拾級》能夠得心應手,要歸功於他對《測圓海鏡》中天元術的完全理解。同時,李善蘭對於算學專業化的自我認同也讓人印象深刻。他的自覺,一部分來自乾嘉學派的學術環境,另一部分就是「算學與自強」的關聯而獲得強化。

當然,在各地方督撫認同「一切西學皆從算學出」的背景下,算學成了自強運動重要的符號。各地新式學堂的教習、製造局、翻譯館,以及官書局的校席等工作,促使算學制度化的基礎得以建立。包括華蘅芳在內的許多算學專門名家,都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有著與經學家、史學家相當的社會地位,強化了其專業自主的意識。

因此,1904年的學制頒布實施,1905年廢除科舉考試, 完成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革。連帶的,數學(教育)的現代化也因之底定。因此,這三百的數學發展,表面上看來不全然是呼應西化的潮流,但終究幫助傳統中算納入西方數學的主流之中,完成了中國傳統數學西化的歷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數之軌跡Ⅲ:數學與近代科學》,三民出版

編者:洪萬生、英家銘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臺灣數學界的《史記》,臺灣數學史研究第一人洪萬生心血之作

柏拉圖將五元素連結五種正多面體的圖形,
讓古希臘宇宙論有了最自然的「數學歸宿」。

以五元素中的四個古典元素為靈感,《數之軌跡》將深入探索數學的歷史、發展和奧祕。每本書都是一個獨特的元素,象徵不同的數學主題,並呈現數學在文化、科學和藝術中的深遠影響。

無論你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學生還是對數學歷史感興趣的讀者,《數之軌跡》都將為你打開數學的大門,啟發你對這一古老而美麗的學科有新見解。

數學與近代科學
火象徵著數學的革命和現代奇蹟,也是最銳利的正四面體
這本書將進入近代數學發展的時期。深入研究西方數學的嶄新發展,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以及科學革命所帶來的影響。探索微積分、數論等各大數學領域如何塑造當今的世界,見證數學家們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閱讀歷史,體會數學
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們為追求更為逼真的藝術作品而興起了透視學。這股潮流不僅激發了數學家對此深入研究,甚至回饋到數學領域之中,從而誕生新的數學分支。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微積分之戰至今一直是人們喜愛討論的話題,而微積分的誕生,究竟誰才是第一人,這場爭端後續又造就了怎麼樣的歷史?將完整帶給讀者最詳盡的內容!

通往數學思維的大門
不僅僅是闡述數學歷史,更能幫助讀者理解數學的抽象概念,理解數學背後的邏輯推演。內容探索各種古代人的智慧,無論是否喜歡數學,都能從中發現數學的樂趣以及實用性,對學習數學將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書特色

  • 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與HPM團隊共同打造最全面的數學歷史
  • 多元歷史題材,對比不同文明之間有關同一知識內容的研究
  • 深入探討文化差異,參悟不同命題與證明的數學風格
getImage
Photo Credit: 三民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馮冠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