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有過的眼界:當梅艷芳走進博物館

香港曾經有過的眼界:當梅艷芳走進博物館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梅姐身上,看到的是那個年代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廣闊眼界,不但可以毫無包袱地,借鑑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衣著特色、歌聲音韻,而且有充足的信心表演自己,不受俗套規限,不用處處自我審查。

文:吳子瑜

最近,沙田文化博物館以梅艷芳為題舉辦專題展覽──「絕代芳華・梅艷芳」。博物館從來都是一個地方的自我表述,同時可以反映一個城市的誕生、經歷以及成長,如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覽,便紀錄了香港如何從荒蕪之地,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另一邊廂,是次文化博物館為梅艷芳設立���覽,就是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反映八十到九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特色和品味。

那天一踏進文化博物館,本來感覺莊嚴的大長樓梯,已粉飾成粉紫色的展覽台。台上豎立梅姐的造型燈箱及耳熟能詳的歌詞走��燈,左邊是《夢伴》,右邊是《愛將》,設計一層一層的延伸上去,手機拍下來讓人感覺溫暖。

上到展區,內裏滿是梅姐多年來的歌衫、唱碟封面、電影海報、電影片段、劇照等的展品,有梅姐當年唱《妖女》時的異國舞孃裝,又有梅姐唱《烈燄紅唇》時的鉚釘馬甲,全都是梅姐穿過在身上的真品,看得入神時,腦海也不其然響起一首首梅姐的金曲。

然後,在另一個電影區域,就整理了梅姐多年來的電影作品,還有一個大螢幕播放梅姐的電影片段合輯,當中梅姐的角色一時是香港三十年代的如花,一時是越戰時期的周英杰,一時是戰國時代的齊宣王,時空錯亂,既莊且諧,又能演古裝,又能演男裝,又可以是時代女性,而且全部角色都是活在身不由己的大環境之下。

在梅姐身上,看到的是那個年代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廣闊眼界,不但可以毫無包袱地,借鑑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衣著特色、歌聲音韻,而且有充足的信心表演自己,不受俗套規限,不用處處自我審查。猶記得在展覽中,收錄了不少劉培基和梅姐的珍貴錄音,有段梅姐說到自己的唱腔,也是揉合了日本、歐美、香港其他歌手的唱法,讓自己能夠獨當一面。

近幾年,香港社會積極探討香港特色,尤其是香港的流行文化。當大家都盲目地追求本地色彩時,今天的梅艷芳展覽,或者可以重提大家,一些香港曾經有過的眼界,和一些早已擁有的前車之鑑。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