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人物】EP5|莫迪用「印度製造」翻轉國家,中國要被取代了嗎?

【國際大人物】EP5|莫迪用「印度製造」翻轉國家,中國要被取代了嗎?
Photo Credit: TNL / 鄭宇軒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今年8月的金磚國家峰會,原先的五個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當中,俄羅斯地位受到戰爭影響;中國因為經濟衰退和人權問題,也影響關注度;而莫迪代表的印度,則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這次的金磚國家中特別受到矚目。而莫迪之所以能在十年內,翻轉印度成為世界大國,有三個很重要的方法。

文:陳韻安

「人口超過13億、2023年GDP成長率有5.9%、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看到這些形容詞,第一時間讓人想到的國家可能是「中國」,不過,正確答案其實是「印度」。2023年,可以說是「印度年」。當歐美各國的經濟狀況,幾乎都表現得不太好的時候,印度2023年的GDP成長率估計是5.9%,不但超過中國的5.2%,更是遙遙領先美國的1.6%。

隨著中國的經濟與人權問題,都讓世界各國越來越擔心的時候,印度因為擁有龐大的勞動力和市場,還有地理位置的優勢,就成為了其他國家眼中,可以取代中國來合作的新選項。

不過領導印度這個新興勢力的總理莫迪,到底是靠著什麼方法,讓印度在10年間成為第5大經濟體,甚至還成為了美國非常想要拉攏的對象?讓我們來了解過去10年間,莫迪翻轉印度的3個方法。

從小受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影響,莫迪借助宗教影響力來翻轉國家

莫迪第一個翻轉印度的方法,是藉由宗教的力量來管理整個國家,而他這麼做的原因,就要從他的過去開始說起。1950年,莫迪出生在印度西邊的省份,他們家屬於低種姓階級,父親是賣茶的小販,家庭背景其實並不顯赫。莫迪8歲的時候,加入了一個改變他一生的重要組織,就是RSS(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中文翻譯為「人民志願組織」。RSS認為,印度整個國家和印度教文化是共同體,所以組織成立的目的,是傳揚印度教文化,這樣一來,國家才能強大。

因此RSS的成員,不只需要接受宗教訓練課程,也被教導要排斥其他宗教,所以該組織被認為有強烈的印度民族主義色彩。雖然RSS組織曾經表示不會參與政治,但實際上,莫迪所屬的政黨「印度人民黨」(BJP)跟RSS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正因為莫迪從8歲開始,就在RSS組織中成長,所以不管是信仰或是理念,都受到RSS很深的影響。

2014年,就在莫迪剛成為印度總理的時候,當時的印度,就像多頭馬車一樣,無法統一方向一起前進,而這種多元和分裂的狀況,跟印度的歷史背景有關。印度雖然早在1947年就宣佈獨立,但剛獨立的時候,整個印度其實還是由500多個諸侯國組成,而且在當時三億多的人口中,光是語言可能就超過1000種,就算是現在最多人使用的印���語(Hindi),普遍程度也才4成左右。因此,大家應該不難想像,當「好好溝通」都可能是問題的時候,要團結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另外,領土爭議也是另一個讓印度難以團結的問題。先前英國殖民政府,硬是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用宗教切開,但是喀什米爾這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地方,卻被劃分給印度,這就造成了兩國之間長久以來的衝突。

而歷史悠久的種姓制度,對印度也還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舉個例子,就算是公司裡一樣負責打雜的員工,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他們也會讓階級高的去跑公文、階級低的負責倒垃圾,許多決策不一定是靠能力,還是看種姓。可以說,種姓制度容易讓事情複雜化,而放大到國家層次,不只讓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也更加深了階級造成的社會分裂。

面對這些讓印度不能團結的問題,莫迪這位虔誠的印度教徒,或許是因為過去參與RSS的關係,而讓他想要借助印度教的影響力,來管理整個國家,一方面推廣印度教,幾乎等同於宣揚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可以幫助建立一個統一的認同;另一方面,印度原先就有8成的人民是印度教徒,推行起來不至於受到太大的阻力。

從印度的歷史和印度教徒的比例來看,莫迪用宗教管理國家的政策,聽起來很合理,也好像有帶來比較統一的國家認同。但是當印度因為印度教所帶來的認同,而變得越來越團結的時候,也就代表「非我族類」會受到排擠,對於非印度教徒而言,處境可能就不太妙了。

就以穆斯林來看,他們佔印度人口比例14%、人數甚至超過兩億,但是因為政府更重視印度教的關係,讓他們受到明顯的迫害。舉例來說,2015年時曾經發生一起穆斯林被毆打致死案件,理由是人們認為他偷牛又殺牛,而印度教徒不能接受牛這種神聖動物遭到殺害。類似的排擠、迫害穆斯林的事件常常發生,但是政府都不太會積極處理,這就讓莫迪借助宗教管理印度的政策,蒙上一層侵害人權的陰影。

改善經濟、喊出「印度製造」,莫迪想向世界證明「印度時代已經來臨」

莫迪的第二個翻轉印度的方法,是改善經濟表現,來實現「消除貧窮」的目標。在莫迪上任之前,根據政府的統計,印度在2011-2012年間,有3.63億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佔總人口的29.5%,而貧困線以下的生活花費是多少呢?根據世界銀行當時的定義,是每天1.9美元,也就是不到臺幣60��。

莫迪出身底層,他知道貧窮會讓人對未來失去希望,所以他當上總理後,就曾經在演講中提到要打擊貧窮:

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打擊貧窮,並在心中牢記這項任務。……

但同時,那些貧困的地區,我們希望它們能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

而要改善印度的貧窮,莫迪喊出了「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的口號,計劃把原先只佔國內生產總值15%的製造業,比例提高到25%,要讓印度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此外,他也積極向國外宣傳印度,對投資者保證印度的基礎建設完善、也大力保護智慧財產權,想要用印度的種種進步,來說服世界「印度時代已經來臨」:

朋友們,大多數東南亞國協經濟體所做的事情,對亞洲的韌性非常重要。現在輪到印度了,我們知道我們的時機已經到來。我們正處於起飛階段。我邀請您來印度看看改變的風潮。

除了印度製造、吸引外資之外,莫迪過去的成長經驗,也讓他看到一個讓經濟表現不佳的原因,那就是人民普遍沒有銀行帳戶,賺來的錢幾乎都放在家裡。少了銀行的紀錄,讓政府很難了解人民的收入與支出狀況,這也就讓政府很難收到足夠的稅金來建設,根據數據顯示,在莫迪上任之前,人民繳稅的比例只有1%。

於是莫迪宣布了另一個政策,要幫貧困的印度人開銀行帳戶,一方面讓政府對人民的金錢收入更清楚,另一方面也想讓人民需要借錢的時候,有高利貸以外的選項,來減少被不良業者討債的危險。同時,政府要提供給人民的補助,在有了個人帳戶之後,也比較不會再被官員偷偷污走。

看到這邊大家可以發現,莫迪推行的政策,感覺都有善用自己的經驗,來針對印度民眾的需要解決問題。於是,在莫迪的帶領之下,「消除貧困」有非常顯著的成果,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2019年時,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比例,已經從29.5%下降到10.01%。不過在經濟方面,表現就沒那麼亮眼了,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就在2016年,莫迪閃電般地宣佈「廢鈔令」,民眾最常用的500、1000盧比的鈔票,在宣布後4小時直接停用,如果沒有將手邊的現金,兌換成政府發行的新鈔或存進銀行,1個月後就會全部變成廢紙。這對印度民眾是非常大的打擊,因為印度有9成的交易都是用現金,而市面��所看得到的紙幣,其中有8成都是這兩種幣值的鈔票,在總理的一聲令下,到了隔天,就有超過8成的紙幣都不能用了。

這就是印度近年來引發眾多爭議的「廢鈔令」,而莫迪會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一樣是想要讓金流可以留下紀錄,他認為這麼做,可以讓人民把藏在家裡的錢,乖乖拿出來存到銀行裡,這樣才能減少逃稅問題,那些賄賂、貪腐的錢,也會因此浮上檯面。

不過這次莫迪可能想得太簡單了,突如其來的廢鈔造成民眾恐慌,許多銀行都湧入大批人潮,民眾們大排長龍等著要換鈔;另外,新鈔現金供不應求,造成生活中的各種消費也瞬間停擺,讓社會進入「工資發不出來、失業率上升、生活過不下去」的惡性循環,使本來持續向上的GDP成長率,也大受影響,一時之間從8.3%突然驟降到6.8%。

社群追蹤者比川普還多,莫迪善用社群塑造印度形象

莫迪翻轉印度的第三個方法,是善用他的社群操作和宣傳能力,來塑造印度的形象,而且他的宣傳方式都非常具有特色。我們印象中的知名政治人物,有些會像川普一樣,善用推特快速表達他的想法;或是像普亭或艾爾多安,透過電視媒體對人民說話,而莫迪則是選擇用廣播來跟人民互動,因為他認為這是可以真正接觸印度大眾的方式。

在每個月一次的節目中,莫迪會事先透過社群蒐集主題,所以他的廣播內容很多元,有時候會聊到考生如何面對壓力;有時候會討論當時讓印度被國際關注的事件;在Covid疫情期間,他也利用節目來宣導接種疫苗的重要性。這種直接與人民的互動,讓印度人很具體的感覺到「莫迪跟我們同在」,於是,在建立起信任感後,莫迪也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直接跟民眾宣傳或推廣政策。而這或許也是莫迪那些負面政績,不太會對他支持度造成影響的原因。

而廣播可不是莫迪唯一的宣傳管道,在廣播結束後,這些內容會再被剪輯,上傳到莫迪不同的社群帳號上。莫迪的社群追蹤者,數量超過兩億,甚至比川普還多。於是,透過媒體的力量,莫迪「對內」可以讓全國有統一的政策方向,有明確的前進目標;而藉由網路的傳播,「對外」也可以讓世界更加了解印度,提升國家的能見度。

特別的是,莫迪本人在拜訪各國的時候,也不忘身體力行的來宣傳印度。從莫迪的照片中就可以發現,各國領導人大都是千篇一律的西裝,只有莫迪總是以印度風格穿著出現,這就讓印度的獨特性,更容易被凸顯出來。或許,莫迪也想透過他的形象,向世界傳達這樣的訊息:印度已經不一樣了,不要再把印度看成骯髒、落後的國家,如今,不管是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條件、或競爭力的改善,印度的國際地位都已經大大提升,印度時代真的來臨了。

經濟、人口超車中國,莫迪能把握時機讓印度崛起嗎?

在今年8月的金磚國家峰會,原先的五個成員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當中,俄羅斯地位受到戰爭影響;中國因為經濟衰退和人權問題,也影響關注度;而莫迪代表的印度,則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在這次的金磚國家中特別受到矚目。

除了經濟實力之外,印度龐大的人口紅利,也更增加印度的重要性。過去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現在印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正處在工作年齡;而且印度的人口中位數,比中國還年輕10歲。在世界各國對中國抱有警戒心的情況下,印度就成為中國以外的新選擇。

在政治上,美國一方面在俄烏戰爭中,繼續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另一方面,因為想要圍堵中國利用「一帶一路」擴張的野心,於是印度就成為美國與西方世界,極力想要拉攏的對象,畢竟印度因為地理位置,跟東南亞、南亞國家都有緊密的關係,再加上和中國也有領土的衝突,如果和西方合作,雙方也有共同利益。莫迪知道目前的世界局勢,對印度來說是提升國際地位的好機會,所以他在今年的印度獨立日演說,也提到國家的重要性:

今天的印度代表了全球南方的聲音。印度的繁榮和(文化)遺產,正成為世界的機會。印度是全球經濟和全球供應鏈的合作夥伴。我可以自信地說,印度取得的成就為世界帶來了穩定。

2024年是印度的大選年,莫迪即將挑戰他的第三個總理任期,在世界各國都非常期待印度崛起的情況下,莫迪能不能延續他10年來翻轉印度的執行力,讓這艘載著14億人口的大船,平穩開往光明的未來,將持續會是全世界關注的焦���。

【國際大人物】是一個從人物角度看世界的節目,每個月利用人物故事,向觀眾介紹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人物,點進影片來看看吧!完整節目列表請點我。歡迎訂閱關鍵評論網YouTube頻道,才不會錯過新片訊息。

延伸閱讀

影片參考資料

  1. At the Global Top Table. Will 2023 Be India's Year? | Toda Peace Institute
  2. 2023 Should Be India’s Year – The Diplomat
  3. 印度選出賤民當總統:翻轉政經貧窮線,也鞏固莫迪總理連任路-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4. The Powerful Group Shaping The Rise Of Hindu Nationalism In India
  5. RSS:Mission and Vision
  6. 遠離甘地的國度:世俗主義與宗教民族主義交戰下的印度政治
  7. 獨立印度:一段不可思議的民主立國歷程| 方天賜
  8. 「你可以說英文嗎?」──印度究竟說什麼語言?從孟買鴨不是鴨說起
  9. 「種姓」是阻礙印度的致命傷?或許先別急著定義印度,你反而會看見更真實的印度-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0. 印度和穆斯林世界的外交尷尬:德里高官言論不當的前因和後果- BBC News 中文
  11. India census shows extent of poverty | CNN
  12. Fact Sheet: An Adjustment to Global Poverty Lines
  13. India PM Narendra Modi unveils 'Make in India' campaign - BBC News
  14. 印度的真命天子?終身禁慾的總理莫迪,如何讓印度脫貧?|天下雜誌
  15. Why India wiped out 86% of its cash overnight - BBC News
  16. Poverty and Inequality Platform - World Bank
  17. 打擊貪腐和黑金!印度總理下令大額鈔票「明日作廢」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8. GDP growth (annual %) - India
  19. Why Is Narendra Modi So Popular? Tune In to Find Out.
  20. Explained: How PM Modi changed BJP, Indian politics in 21 years of public life | India News
  21. 莫迪訪美,拜登大獻殷勤!5 張圖看懂「印度變世界強國」的背後真相

責任編輯:陳韻安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