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會後重組科技部,用舉國體制對抗西方國家「卡脖子」靠譜嗎?

中國兩會後重組科技部,用舉國體制對抗西方國家「卡脖子」靠譜嗎?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此前中國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由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這三家機構負責制定的,它們各有側重,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但改組後的科技部一家獨大,這就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裡。這麼做雖然有利於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但卻缺乏制衡,萬一科技部指揮有誤,就很可能會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文:袁越

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第一條就是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分析家指出,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對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技企業「卡脖子」的問題,希望通過大幅度增加科技部的戰略規劃權和資金分配權,迅速提升中國的科技實力和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換句話説,這就是要加強舉國體制來對抗「卡脖子」。這麼做靠譜嗎?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美國和歐盟都曾搞過「舉國體制」,集中力量攻堅科研大項目

首先,如果只從提升科技實力的角度來看,舉國體制是��一定優勢的。很多人把舉國體制和集權制度等同起來,把後者在經濟領域的失敗擴展到了科研領域,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事實上,最早嘗試用舉國體制來搞科研的恰恰是美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曼哈頓計劃」。這是由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啟動的大項目,先後有超過十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其中,最終在耗時3年多、花掉了美國政府20億美元後才宣告完成。

在嚐到了甜頭之後,美國政府又先後啟動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和引力波觀測計劃等很多龐大的科研項目,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項目可以被稱之為「大科學」(Big Science),以此來區別於大家熟悉的傳統科研模式。

得益於各級學校和主流媒體常年不斷地宣傳,很多人習慣性地把科學研究想象成少數天才孤軍奮戰的過程。絕大多數大家叫得上名字的科學家,比如牛頓、達爾文、法拉第、圖靈、愛因斯坦和霍金等等都是這樣的人。相比之下,無論是曼哈頓計劃還是阿波羅登月計劃,你都找不出一個能夠統領一切的科學家,因為它們都是政府項目,真正的領軍人物其實是來自政府相關機構的項目負責人。

也許有人會説,這些大項目都屬於工程範疇,算不上科學研究,這個説法是不準確的。就拿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來説,核裂變現象雖然是在1938年被德國科學家首先發現的,其原理也很快就得到了圓滿的解釋,但假如人類要想控制核裂變,把核能轉變為可以利用的能源形式,光知道核裂變的原理還不行,還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通過實驗來完善,而這些細節無一例外都是硬科學。但在當年的技術條件下,這些實驗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太過昂貴了,如果沒有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幾乎不可能完成。要知道,美國政府投資的這20億美元至少相當於現在的400億美元,當年沒有任何一家研究機構或者私人基金能出得起這筆錢。

曼哈頓計劃可以説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它改變了科學界早已成型的研究規範和模式,科學家在科研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所謂的「小科學」時代,一名科學家所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大自然未解之謎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假説,再設計出一個可行的實驗方案去驗證自己提出的假説,甚至還需要自己去籌措實驗經費。如果實驗成功便可以將其上升為科學理論載入史冊,自己也名垂千古,但最可能的結果往往是實驗失敗了,這位科學家要麼改進實驗方案再做一次,要麼推翻自己的假説,再去尋找新的課題。整個過程相當於科學家和大自然之間玩的一場捉迷藏遊戲,充滿了不確定性。

曼哈頓計劃則正好相反,從一開始這項計劃的目標就十分明確,實現目標的手段和方法也大致清楚了,只剩下一些細節需要完善,甚至連完成計劃的時間表都已寫好,大家只要按部就班照著去做就行了。參與計劃的每一名科學家都只在這場大戲中扮演一個小角色,把其中任何一個人單獨拿出來都沒有多大的價值,只有合起來才能成事。

從這個描述不難看出,舉國體制正是處理這類目標明確的大科學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因為這類問題嚴重依賴科學家之間的通力合作,對創新性的需求相對較低。事實上,也許這就是此次科技部改組的真正原因,因為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對抗西方國家的「卡脖子」,甚至連具體的「卡點」都已是家喻戶曉的了,無非就是晶片、算法軟體和航空發動機等等涉及到軍民兩個領域的少數幾項關鍵技術。這幾個領域早有別人取得了成功,其目標和大致路徑都是清楚的。從某種意義上説,此次改組恰好説明中國領導人終於意識到中國的科技實力有限,尚不具備獨立開發新賽道的能力,只能想辦法在原有的賽道上彎道超車,而舉國體制正是彎道超車的最佳策略——起碼他們是這麼認為的。

問題在於,舉國體制存在一個很嚴重的缺點,那就是其領導者往往都是從國家的需要(而不是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來制定科研目標,其結果很可能不會令人滿意。

這方面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歐盟於2013年初撥款12.9億歐元啟動的「人腦計劃」(Human Brain Project)。該計劃的立項過程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性,歐盟希望用這個聽上去極富野心的項目來挑戰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霸主地位。可惜這個項目違反了很多「大科學」項目的基本要求,比如目標過於模糊,方法和路徑也不確定,基本理論尚未明確等等,很多歐洲科學家早就對此表示了懷疑。但歐盟政治家們被這個項目的經濟和政治願景衝昏了頭腦,幻想著有一天能當著美國人的面説:「雖然你們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但我們製造了一個能思考的大腦。」

結果,該計劃正式開始實施還不到兩年的時間就遇到了大麻煩。2014年7月,媒體曝光了一封質疑該計劃的公開信,並迅速徵集到了800位歐盟頂尖科學家的簽名。這些科學家指責該項目目的不明確,設計思路存在問題,不太可能實現當初的設想。為了應對這場公關危機,歐盟委員會迅速成立了一個由27名專家組成的委員會,負責調查公開信上的指控。經過一番討論,27人當中有25人都同意公開信中所提的意見,認為這個項目從設計理念上就存在問題,需要重新考量。可惜歐盟的海口已經誇下,錢也撥出去一大半,再也收不回來了。

今年是這項為期10年的「人類腦計劃」預期收尾的日子,科學家們想不出任何一項成果值得一提,12.9億歐元基本上算是打了水漂。

那麼,此次中國的科技部改組會以哪種形式收場呢?現在還説不好。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此前中國的科研方向主要是由科技部、中科院和教育部這三家機構負責制定的,它們各有側重,起到了相互補充的作用。但改組後的科技部一家獨大,這就相當於把所有雞蛋放在了一個籃子裡。這麼做雖然有利於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但卻缺乏制衡,萬一科技部指揮有誤,就很可能會面臨「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局面。

舉國體制違反了經濟規律,可能導致事倍功半

其次,如果我們從提升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會發現舉國體制違反了經濟規律,有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事實上,這一點是幾乎所有國家項目的通病,和領導者的見識水平或者個人品德沒有關係。

這方面的一個經典案例就是NASA和SpaceX之間的差別。前者是典型的國家主導大科學項目,曾經取得過無數輝煌的成就。後者雖然只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它的進入徹底改變了整個航空航空業的生態,很多大家此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從此有了希望。

比如,SpaceX成立不久便迅速把工作重點放到了可回收火箭的研發上,極大地降低了發射成本。如果我們把火箭發射比作乘飛機旅行的話,此前NASA的方案相當於每執行一次飛行任務都要燒掉一架飛機,成本自然很高。而SpaceX則把民航業的規矩帶進了航空業,每執行一次飛行任務只消耗燃油,飛機本身可以重複使用,這就極大地節約了成本,讓普通人也看到了上天的可能性。

GettyImages-1250849019
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2023年3月2日早些時候,SpaceX的火箭從發射台升空。

再比如,NASA是政府機構,以往開出的都是那種國營企業特有的「成本加成合約」(Cost-plus Contract),超多少補多少。而SpaceX拿到的都是私營企業特有的「固定價格合約」(Fixed Price Contract),因此他們對成本非常計較,能省則省。據説NASA原先設計的空間站艙門門鎖每個造價1500美元,SpaceX的工程師們仿照男廁所單間的門栓構造,設計出了一種既簡單又好用的門鎖,成本降到了30美元一個。

大家千萬別小看這點區別,前蘇聯之所以搞不好輕工業,並不是因為他們的關鍵技術不行,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工程師不給力,而是因為他們的生產企業都是國營的,成本控制和質量控制做得不好,無法和來自國外私營企業的商品競爭,所以乾脆全部進口。

這就涉及到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舉國體制反卡脖子」的策略在經濟上是否划算?

記憶裡,中國媒體最早提到「卡脖子」這個概念的是圓珠筆的筆芯。很多人對此感到十分不解,認為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後來太原鋼鐵廠奉命攻關,終於造出了圓珠筆芯,「填補了一項空白」。這件事聽上去很提氣,但中國的造筆行業每年所需的圓珠筆芯充其量也就1000噸,連太原鋼鐵廠年產量的零頭都不到,與其花大錢搞研發,還不如乾脆進口,一來這麼做反而更省錢,二來也給外國企業留下了一點盈利空間。中國在普通日用品行業的國際壟斷地位已經到了孤獨求敗的程度,不用非得斬盡殺絕。

另外,如今很多產品的「原產地」概念都已經變得十分模糊了,因為廠家都會根據各個國家的技術優勢,從不同的渠道進口不同的零配件,然後再組裝成一件產品。只有中國等少數國家仍然迷信所謂「國產」的概念,希望每個產品的每一個零部件都是國產的,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別人卡脖子。殊不知這麼做一來提高了研發成本,二來得罪了很多外國廠商,導致大家都像防賊一樣防著中國人。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假如中國有朝一日真的壟斷了所有產品的生產製造,把外國人都逼得沒了飯吃,誰來花錢買你生產的產品呢?

這個道理甚至對於貌似極其重要的晶片也是如此。要知道,高端晶片的核心就是光刻機,全世界目前只有荷蘭ASML這一家公司具備生產最尖端光刻機的能力,所以高端晶片實際上是被這家公司壟斷的。全球幾乎所有的晶片生產商都要從這家公司進口光刻機,為什麼大家不怕被它「卡脖子」呢?因為它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公司,沒有理由要卡任何人的脖子。

當然了,真正負責「卡脖子」的不是ASML,而是少數對中國不太友好的西方國家,這就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問題了。俗話説,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國關係的好壞往往雙方都有責任。如果有一天中國不再因為一些意識形態原因而選擇和大部分主流國家為敵,就沒有理由擔心被別人「卡脖子」。

寫到這裡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即使像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也是做不到完全不被別人「卡脖子」的。先不説晶片軟體發動機這些高科技產品,就拿發展國民經濟最離不開的石油、木材、煤炭和天然氣等等這些原材料來説,中國便早已無法做到自給自足了。中國甚至連糧食安全都保證不了,因為目前中國每年進口糧食總量已經超過了1.5億噸,約佔糧食消耗量的20%左右。考慮到中國糧食單產水平較低的現狀,如果這些進口糧食全部改為自己生產的話,需要的總耕地面積更是高達29億畝之多。中國現有耕地僅為19億畝左右,而且已經很難再增加了。這樣算下來,中國真正的糧食對外依存度高達30%!一旦在糧食領域被卡了脖子,很多中國人就得捱餓。

總之,當今世界早已不再是當初那個小農經濟盛行的時代了,全球經濟已經發展成一張巨網,各個國家彼此緊密相連。每個國家都會根據自己的自然稟賦和人口組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比如有的國家依靠出售石油天然氣就可以過上好日子,有的國家可以依靠發達的技術優勢立足於世界之林。中國的自然資源稟賦相對較差,但勝在高素質的工人數量多,價格低廉,迅速成為了當仁不讓的世界工廠。但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經濟對外依存度非常高,中國必須得和世界各國搞好關係才能活下去。少數戰狼為了逞一時之能,不惜和全世界為敵,這個做法才是真正的害人害己,大家千萬要擦亮眼睛啊。

本文經歪腦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