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Outside
flag

Manitou Mattoc 測評

Jul 15, 2014
by Ian Chu  
老實說,想到高端車上配的前叉,多數人在第一時間不會想到Manitou這個牌子。雖然她有著Dorado這支常被低估,性價比卻頗高的下坡前叉,但是大家都知道Manitou的名號已經不像過去那樣響亮了。公司眼看的在組車廠與零件銷售兩個市場都失去地位,產品線也減縮,必須要認真嚴謹地走出下一步。去年八月首先揭露,將會推出行程160mm的全山地前叉Mattoc。十個月過去,我們也認真地在兩款Mattoc Pro前叉上進行測試,看看Manitou的新武器與市面上風評甚佳的Pike和新版36有何差異。看來Manitou進步了不少,但到底有了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Mattoc Pro細節
.設計用途:全山地/Enduro
.行程:27.5吋 – 160mm,26吋 – 170mm (兩者皆可調至140/150)
.外部調整:回彈、獨立高低速壓縮、油壓觸底設定
.氣壓彈簧
.內管徑:34mm
.轉向管徑:喇叭管
.煞車座:180mm後置式
.15mm Hex Lock穿心軸
.重量:1877克
.市售價:850美金

在零件銷售市場有兩種版本的160mm Mattoc可供選擇:這篇測試的Pro版要價850美金;或是Expert版,便宜100美金,採用與Pro版不同的密封TPC阻尼,重量也稍重一點點。也有Comp等級產品,但是只會配在成車上,氣壓彈簧與阻尼的部份等級也比較低。Mattoc可以對應26或是275吋的輪徑,前者是170mm行程,後者是160mm,兩者都可以以10mm為間距,更改內部墊塊的設置,將行程降到140mm。大輪的愛好者知道沒有29吋版本時,可能會很失望。這支前叉的轉向管只有喇叭管,並採用34mm內管 – 這比Fox的36少了2mm,比Pike少了1mm。你可能已經猜到,他採用Manitou長久以來的後架橋設計,以15mm的穿心軸固定在前輪上。

Manitou Mattoc review test Photo by Robin O Neill
Mattoc的架橋鏤空以減輕重量(左),Manitou前叉當然要配上後置的架橋,對吧?

Hex Lock QR15穿心軸 - 這隻穿心軸中段是圓柱外型,但是兩端則是六角型,可以與前叉腳上的輪軸六角孔相結合。在左端有一個T型的鋁塊延伸卡子,是用來穿入鎖在左叉腳上的鋁蓋,以達迫緊的效果。這種設計需轉動快拆軸1/4圈,就可以鬆開或迫緊。如何動作:扳下快拆軸拉桿,轉1/4圈,拉出快拆軸。如何安裝,穿入快拆軸,轉1/4圈,將T型卡子卡入正確位置,合上拉桿就大功告成。軸上的拉桿永遠都會在一樣的定位,軸上靠近拉桿的位置有一個調整環,可以調整迫緊力道大小。

阻尼技術 - 不管你在其他地方看見什麼樣的訊息,Mattoc的阻尼系統絕對不是Dorado上的縮小版。TPC縮寫代表的是「雙活塞腔體」(Twin Piston Chamber),代表在Mattoc密封的右叉腳中,負責壓縮與回彈是兩支分離的活塞,這在市面上其他大部分高階的前叉裡也可以發現。Manitou採用MC²技術在叉腳上端作為壓縮阻尼,它負責高速與低速的阻尼調整。還有等下會提到的HBO(液壓觸底,Hydraulic Bottom Out)系統。這三項都可以藉由頂端外部調整鈕進行微調,低速壓縮調整鈕帶有桿子,這讓騎乘者可以在爬坡時很快地就將前叉調硬。之前體驗到了三活塞的 Dorado TPC+阻尼有多好,所以我們很好奇,為何Mattoc不也使用同樣的系統。Mattoc計畫的主任工程師Nick Pye告訴Pinkibke,這是因為單肩前叉空間上的限制:「基本上我們必須從Dorado那邊發展出來的TPC+浮動活塞或是液壓觸底技術兩者之間做選擇。」他這樣說:「推出36mm Dorado之後,我們最常聽見的好評就是它那無底的感覺,所以看來液壓觸底的技術比較有價值,由於腔體空間有限,將留下HBO會給Mattoc加分。」

Manitou Mattoc damping assembly
左邊部分是液壓觸底控制技術,往右一點,在O環跟銀色區段之間是高速壓縮墊片。低速壓縮是改變阻尼裡的藉由針頭控制的閥門大小,可由最右端的紅色撥桿調整。圖中一大塊深灰色的泡綿是空間補償墊塊。

有一點很有意思,Mattoc的阻尼系統中,採用的發泡材質的密封空間補充塊,而不像Rockshox或是Fox用的是鼓脹式的囊袋設計。當阻尼桿被作用推入時,泡綿塊就會壓縮,以補償減少的空間,同時在強力作動的時候,還可以提供一點負壓,以限制內部產生空洞。這看幾來似乎不像Pike裡或是Fox的FIT系統那樣高科技,但是它的功能需求很簡單,需要達到的功效就只是能被內部壓力壓縮。毫無疑問地,就是因為採用簡單的密封空間補償塊,Mattoc的售價才能比對手低上許多,對於消費者後續的保養工作,跟囊袋式系統比起來,也變得相對簡單。

液壓觸底系統 - 大多數的前叉,都只是在叉底用一個膠塊緩衝,以防觸底,我們都不太想遇到觸底的狀況,但是在用力操車時,還是難免會發生。從Dorado上移植過來到Mattoc的HBO系統,就是為避免觸底的狀況發生。你將不需要改變前叉氣壓腔體來取得更高的末段壓縮率,也不用狂調高速壓縮阻尼卻犧牲掉其他區段的表現性。就像它的名稱所示,HBO可以控制阻尼油的位移,在最末段行程將前叉的作動減速。這是藉由位在MC²壓縮阻尼底端的位置感知閥門達成。當前叉接近最末段行程時,Mattoc回彈阻尼底端的延伸結構,會穿入中空的HBO單元,由於這時整個系統的空間壓縮並且都浸在油裡,所以壓縮的動作就會被減緩。「HBO提供了獨立的末段壓縮阻尼,這在強烈的壓縮作動發生時,可當成保護機制。」Pye這樣解釋「這樣的結果就造成了專屬末段的阻尼特性,也就是柔軟的高速壓縮配上支撐性十足的末端行程,並且都可以在控制之中。」在HBO單元上的小孔,允許油從邊穿過,Manitou花了許多時間在微調這個系統,所以它的全段行程皆能使用,還能具有防觸底的功能。其實Manitou並不是第一家採用液壓觸底技術的廠牌 – FOX跟其他廠家幾年前也用過,在越野機車世界也是常見的技術 – 但是Manitou卻是第一個推出可由外部旋鈕調整的公司。

Manitou Mattoc review test Photo by Robin O Neill
叉腳上端是控制中心:紅色旋鈕負責低速壓縮,黑色是高速壓縮,HBO系統則是由銀色的旋鈕負責。回彈調整位在叉腳底端。左邊叉腳裡是Mattoc氣壓彈簧,接上底端的閥門就可調整。

DH氣壓彈簧 - 避免你看不出來Mattoc氣壓彈簧的出處,我們還是要解釋一下這套氣壓彈簧就是從Manitou的Dorado來的,同樣都有類似的高腔體體積、自我平衡負壓腔體。氣壓彈簧的彈性係數是經由左叉腳底端的美嘴氣閥控制,把高壓打氣桶分別接上正負壓的腔體以進行調整。不論正氣壓腔體的氣壓是打多少,負氣壓的腔體都可以自我調節。我們驚訝發現Manitou將腔體閥門設置在左叉腳底端接近碟盤的位置,在洩壓的同時,少量的潤滑油可能連帶噴出,這有可能會沾到碟盤上,這個問題正是許多Dorado使用者的抱怨。直到Manitou將整個系統翻過來,把閥門設置在上端才解決。「藉由匣式設計,有可能將整個系統配置倒過來裝,但是為了符合顧客方便的需求,我們沒辦法設計出合理的重量、可能的損耗模式、合理的成本。」Mattoc計畫主任工程師Nick Pye這樣解釋到。倒是在我們測試期間,並沒有遇到任何潤滑油洩漏的問題,Pye說用越簡單越笨的設計解決問題,大概是最好的選擇。

Mattoc上少了競爭對有具有的兩項功能:一個是外部可調行程,還有內部空間調整塊的調整性,因為這將影響到末端行程裡壓縮率的漸進性。前者可能是許多消費者的爭論的重點,但對我們Pinkbike裡大部分人來說,都習慣設定好行程長度就不管了,不過Manitou還是設計藉由改變氣壓腔體內的墊塊,來改變行程長度。這樣的設計讓我們測試的160mm前叉,可以以10mm的間距,一路調整到140mm,測試時我們好好利用了這個特性。再說到空間調整塊呢?「大多數測試車手對原廠的氣壓設定都感到滿意,這個壓力設定是要呼應阻尼的設計,但是那些從別的前叉換到Mattoc的人,可能會需要漸進率更高的氣壓彈簧,而我們也很想滿足他們的需求。」Pye向我們解釋。Manitou計畫未來在零件市場上的Mattoc產品附上調整塊套件,同時也有單獨的調整塊套件給那些已經有Mattoc卻沒有調整塊的人。Mattoc上的HBO系統在漸進率上也扮演了部分角色,換句話說,可能你覺得需要調整塊來改變漸進率,但事實上HBO系統就能達到這個效果。

一般的避震測評會是這樣進行:不管拿到哪一種商品,裝上車之後,改變設定參數各騎個一段時間,都在同一個場地上進行,這樣才有相同的基準點去做比較。大概在騎乘程度進行到80%時,測試者的狀態最能發揮,同時又保持完全的控制,這時最能感覺到測試的差異。但通常要在那種交給老天的狀況之下,你才會感覺到測試的前叉或後避震能為你做什麼。在有限的測試期間內,還得找出時間在只有自己的看的懂了記錄中多寫上一筆,這樣才有足夠的材料寫出一篇具深度的測評。但是這次我們採用了不同的方法,這次拿了兩支不同版本的Mattoc,又找了三個不同的騎士,每個人的體型與技巧都不同。三個人的回應寫成下面的測評。

三位騎士

一號:在他的Kona Process 134裝上縮成140mm的Mattoc,平常以惠斯勒為根據地,是有職業水準的騎士,160磅;二號:在GT新版Sanction裝上160mm Mattoc,屬於專業等級騎士,175磅;三號:在Norco Range裝了160mm Mattoc,屬於玩票型的週末勇士,220磅。他們三人都熟悉目前市面上所有高階前叉,並且很清楚知道如何調整到最適合的參數。

所以這樣應該可以提供很全面的測試回報,我們接著看下去…..


靈敏度 - Mattoc的靈敏度足以與競爭者的最新產品競爭,但還是少了那麼一點點。這並不是說他在最初段不夠柔軟,也不是說開始作動時超級滑順,跟Pike與最新的36比較起來,大概差了像根頭髮那樣細的差距。那對小型樹根與小石塊的反應夠嗎?當然夠啦,老時說,我們沒期待它會如此順暢與柔軟。一對一PK,大概是大家想看的比較。無疑的這個回合Pike與36打成平手,而Mattoc以非常接近的距離緊跟在後。在這個等級的比較,差距真的只有有一丁點。不管是哪支測試的Mattoc,它的主動靈敏性都超越過去幾年的產品。

氣壓彈簧 - Manitou確實在Mattoc的氣壓彈簧上下了功夫,它能提供很好的柔軟感覺,又能在末段提供充足的漸進壓縮率,讓三位騎士都沒發生觸底的現象。僅僅幾個PSI的氣壓改變就有明顯感覺,騎乘風格較積極的騎士可能會偏好比建議氣壓更高的量值(不都是這樣嗎?),在叉腳後方貼紙上的指示,是適合調整的起始點。那跟Rockshox的無底空間墊塊(Bottomless Tokens)與Fox的墊片,這些用來縮小腔體以達最末段提昇漸進率的設計比起來,Mattoc少了這樣的調整,那有什麼差別呢?即便Manitou的Nick Pye告訴我們Manitou的氣壓彈簧表現比競爭者還要來的線性,但是三位測試者都不覺得在末段需要更高的漸進率。感覺在末段不需要更劇烈的壓縮率提昇,這可能是因為前叉裡的HBO系統幫了忙。HBO系統有效率地解決了觸底的狀況,位在肩蓋上方的鋁質調整鈕讓使用者無需工具,就可以很容易進行微調。我們在同一個落差,以同樣的速度測了幾次不同的HBO設定。結果如何?前叉內管上的O環被推到最上面,這表示已經用完所有行程,但是從手把上我們並沒有感覺到任何頓挫的撞擊,這就是所謂的「軟觸底」。要是把它調到全關,明顯感到可用行程減短,改變非常快速。

Manitou Mattoc review test Photo by Robin O Neill
Mattoc Pro在這種時刻感覺起來就像支小型的下坡前叉。

可調的HBO系統非常簡潔,但要是知道你可以非常快速又簡便地調整到想要的漸進率時,你就會覺得它實在太酷了。想要前叉反應更迅速或是更慢的感覺嗎?降個幾PSI,將HBO旋鈕順時針方向調整,就可以消除掉觸底的現象 – 這就是我們在路上實際操作的動作,感覺非常有效率。在調整高速壓縮時也類似如此,將它設定到較開,就會有比較柔軟的感覺,這同樣也是由HBO系統達成。這項設計非常方便,比起將整支前叉拆開裝上墊塊還要簡單,但千萬不要因為你幻想自己即將成為世界盃新星,而都用全關的設定使用 – 因為全關的設定效果極高,有可能會減縮掉可用行程。

在使用高壓打氣桶調整氣壓時還有一點要提醒一下:因為叉腳裡的正負氣壓氣室中央都有活塞軸貫穿,兩者在連接打氣桶時會同時打開,在打氣或洩氣時如果前叉有一點點擠壓,你很有可能會稍微縮短它的行程。你可以利用這個特性起改變把手高度,除了不小心造成的情形之外,就像我們第一次發現時一樣,我們還沒看到有人利用這個特點去進行調整。

抗扭剛性 - 類似我們測試36時的感覺,Mattoc的抗扭剛性不容易去判定。我們把輪組、輪胎,是至是龍頭把手的剛性考量通通減掉,來進行抗扭剛性的測試,測試者在更換上Mattoc前後所安裝的前輪與座艙零件通通都一樣。結果比較起來?第一位習慣積極攻擊的測試者的反應是,需要更高的剛性。他感覺Mattoc跟Pike比起來,有比較多的扭動狀況,大多是在陡下坡底部或急彎裡面感覺到,這會對車架造成一些壓力。用同樣的輪組外胎、座艙設定來騎同樣的路段,換上Mattoc前後的手感,更讓他確認了這樣的感覺。有趣的是,其他兩位測試者都沒有這樣的回應,感覺抗扭剛性跟Pike有得拼。

誰說的對?都對,我們不是當爛好人才這樣說。一號測試者騎乘的路線一般人甚至不會騎進去,他的騎乘方式甚至一般人都會覺得不可能。其他兩位的風格較不那麼積極進攻,也在不那麼困難的路線上試,體重也比較重。總而言之,雖然Mattoc的抗扭剛性不像36或是Pike那樣,但是它還是足以應付大多數騎士的騎乘需求。


阻尼系統 - 要是Manitou是在兩三年前推出Mattoc,它很有可能是競爭市場上的轉捩點,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Pike才真的是扮演這個角色的前叉。FOX多花了一年才推出新版36,但是已經能與Pike相匹敵。意思就是說,在Mattoc開發之時,這個等級前叉的標準就已經被提的相當高,所以這支新產品在操控上的品質,至少必須要跟它們在同一個水準。事實上是如此嗎?我們確認Mattoc不只已經打平水準,甚至在某些狀況下,操控性已經超越其他前叉,三位測者都會MC²阻尼系統,在路上完全的表現感到非常驚訝。三位測試者不但都能將系統調整到位,以提供貼地飛行的性能,在對應較小的起伏時,阻尼系統也能提供十足的支撐性。

能在低速調整與柔軟度之間的取得平衡,是今日所有高階前叉必要的特性,Manitou在Mattoc上的確擊出了全壘打,但是它對菱角、高速撞擊的反應,才是讓我們最驚豔的部份。感覺不是它幫你吸收了急促的撞擊,而是將這些地面上的異物都消除掉了 – 它的表現之優異,有別於其他同級產品。這樣的特性讓Mattoc特別適合拿來對付那種你只能腳掌緊抵踏板、重心後移、高速穿過操到不能再操的路段,這就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感覺,事實上它的手感甚至比市面上同級產品還要更好。這不是一支下坡前叉,但在不久以前曾有段時間,這樣表現的前叉,足以讓市面上具有200mm行程的下坡前叉感到羞恥。160mm行程的Mattoc並沒有要佯裝成一支下坡前叉,但是它的操控性的確已經超越了一些市面上長行程前叉。

Manitou Mattoc review test Photo by Robin O Neill
走內線總是比較好玩,對吧?Mattoc感覺能將前輪黏在地面上,這在你過彎需要額外抓地力時十分有用。

其他細節 - Manitou的QR15穿心軸跟市面上的產品都不一樣,有時這是個優點,但這次我們不這樣覺得。能夠快速拆裝前輪嗎?可以,除非你已經花了十五分鐘去了解它是如何運作。三位測試者都感覺,在看完說明書之前,操作起來就像要把手指拉出中國指套一樣,用起來不像Maxle或是FOX的15QR那樣直覺。我們寧願看到其他更易於使用,而不是只為了省下幾秒卻複雜很多的設計。但是它的確比新版36所用的15/20mm鎖入式的設計快很多。要是軸上能有定位指示線,來告訴使用者該將軸心轉到哪個角度才能順利將一頭的卡子卡入,那會變得簡單多了。Manitou也必須提出改善前煞車油管走線固定座的辦法,而不是讓使用者用束帶土砲地將油管固定在架橋上。在叉腳下端的油管導引座設計是不錯,但是你接下來就要擔心油管往上走之後,會不斷地摩擦架橋,或是看起來很醜。這是個小細節,往往是到叉式前叉設計的難題之一,但還是得好好解決。

我們將外管拆掉,實際試試看要改變行程操作上的難度。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操作都很簡單。就只要拿掉或增加在氣壓叉腳裡的墊塊那樣簡單。叉腳肩蓋的拆除只需要標準的飛輪扳手,而不需拿個超大活動扳手在小小的肩蓋上工作 – 滿聰明的設計。有一點我們覺得不太滿意,在氣壓叉腳底端的螺絲需要用到薄的8mm六角套桶拆��,這個工具不會出現在一般的工具箱。除此之外,操作上還是很簡單。不像Pike或是36,Mattoc上並沒有直接從外部調整行程的設計,這對那些想要把頭管角度即時調到更陡,拿來對付上坡的騎士來說,是個大缺點。

Pinkbike結語:
bigquotes我們知道你們想聽見什麼答案:Mattoc Pro比Pike或新版36還要好嗎?在許多方面是的,但還有其他面相讓它不像其他兩者這個周到 – 惱人的軸心與待改進的油管座只是一些小細節,但還是必須被注意到。還必須注意的是RockShox,還有尤其是FOX,他們都提供了不同等級的選擇,像是即時行程調整功能,但他們也都比Mattoc 850美金的售價貴了一些。將等級選擇與售價考量先放一邊,就性能上來PK,Mattoc的阻尼在操到極端的時候,有難以置信的操控性,甚只比在賽場上看到的表現還要佳。HBO觸底系統調整使用起來更是美妙。這兩個特點行程Mattoc的優勢,最少他已經打平了競爭者的水準,甚至在某些面相已經超越。我們測試的兩支前叉都沒有出現任何耐用度上的問題,Manitou都已經克服了這個因素,有什麼理由不讓我們想,Mattoc是個紮實的狠角色。 - Mike Levy

www.manitoumtb.com照片:Robin O'Neill

Author Info:
claudedore avatar

Member since Oct 11, 2008
273 articles

2 Comments
  • 1 0
 MANITOU错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但是这个叉子的阻尼系统 做的精致又有效。我希望他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推出更粗内管,20QR,行程行程可调前叉。
  • 1 0
 Manitou加油!







Copyright © 2000 - 2024. Pinkb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v65 0.052950
Mobile Version of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