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文化人 天下事
正在阅读: 苏轼的防火与制墨
首页> 光明日报 > 正文

苏轼的防火与制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7-12 05:35

  【谈文绎史】

  作者:纪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晶(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工作人员)

  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公共消防组织,就出现在宋代。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认为,北宋开封的消防组织是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消防队,南宋杭州的消防组织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城市中最完善的,已与近代城市的消防组织相类似”。

苏轼的防火与制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望火楼,是我国早期的消防站 资料图片

  大家熟知的苏轼,曾写诗记录火灾。嘉祐六年(1061),苏轼担任陕西凤翔府鉴判,管理刑狱事务,次年受命前往所管辖各县,第一站是宝鸡县。他于二月十三日傍晚抵达武城镇,在此住宿,此地距宝鸡县30里。当晚夜半,忽闻人声嘈杂,苏轼来到室外,发现宝鸡上空烟火升腾,断定发生了火灾。第二天早晨苏轼赶到宝鸡县城,发现县城已是一片灰烬。

  他作诗记录下了这场火灾:

  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

  峥嵘依绝壁,苍茫瞰奔流。

  半夜人呼急,横空火气浮。

  天遥殊不辨,风急已难收。

  晓入陈仓县,犹余卖酒楼。

  烟煤已狼藉,吏卒尚呀咻。

  苏轼在杭州任职的五六年间,十分重视防火工作。他主持挖掘疏通了西湖上游的两条河流,方便居民生活用水,也保障了消防水源。他还命人制造了不少防火器具,并推动成立了官方消防队(潜火队)。

  绍圣四年(1097),苏轼被贬海南。陪伴他的只有小儿子苏过。当时海南属于未开化的荒远之地,生活条件较为艰难。苏轼日常写字需要好笔佳墨,而在海南,好墨难求。

  从汉代兴起的松烟制墨法,沿用至宋,已历千余年。松烟是松树去皮后在松烟窑内经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浓烟,经过特殊的烟道冷却,絮结而成极细小的炭素微尘。优质松烟极轻、色乌、颗粒超微,是松烟药墨的主要原材料之一。

  海南多松树,“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苏东坡凭着对制墨工艺的了解,准备制墨。元符二年(1099),墨工金华潘衡到儋州来谒,苏轼大喜。两人忙着搭棚起灶,砍松烧火。

  虽然他们收获的烟煤较多,但成墨却不甚精。苏轼在《书所造油烟墨》中写道:“凡烟皆黑,何独油烟为墨则白?盖松烟取远,油烟取近,故为烟所灼而白耳,予近取油烟,继积便扫,以为墨皆黑,殆过于松煤,但调不得法,不为佳墨,然则非烟之罪也。”经过试验,才知“松烟取远”“油烟取近”,于是改造墨灶,用“远突宽灶法”,即烟囱位置放远,灶肚扩大,虽烟煤收获几乎减半,但煤质却非常精良了。这里面苏轼用到了燃烧学的知识。

  墨成,苏轼择其精者,上镌“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印文。苏轼造墨成功,非常兴奋,《书潘衡墨》曰:“此墨出灰池中,未五日而色已如此。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珪、张遇(两位著名墨工)也。”

  这样做了半年,到腊月二十二日夜,墨灶忽然失火,几乎烧到苏轼的房间。他在《记海南作墨》中写道,“墨灶火大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得佳墨大小百五丸,入漆者几百丸,足以了一世著书用,仍以遗人,所不知者何人也”。苏轼看来是非常满足了。

  此事还有后续。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宣和间,潘衡在江西一带卖墨,说他曾为苏东坡造墨,得其秘传,因此生意大盛。后他到杭州,名声更大,所卖墨价数倍于前,而人们争相抢购。可见,名人的带货效应,自古皆然。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2日 16版)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