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調酒機器人不是一個好兆頭。
它在奧運會開幕後頭幾天餐廳的優惠時段出現,長長的手臂搖擺著,不太客氣地向人們遞送果汁飲料。
事實上,到處都有機器人:房間的另一頭,它們在做漢堡,用蠟紙把它們整齊地包起來;在角落裡,是它們在煮餃子;還有一些機器人在頭頂滑行,把一盤盤食物從天花板上降下來。
這就是證據——好像還需要更多證據似的——證明這不是一屆普通的奧運會,證明疫情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在全球體育盛會上吸引關注,而正常情況下奧運會的樂趣之一——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和美食——可能很難實現。
廣告
是的,有其他更緊迫的話題:提高成績的禁藥地緣政治賽事。但是在這個所謂的「泡泡」裡,所有奧運會參與者都被24小時隔離在城市之外,在這個高高的圍欄裡,食物,以及在哪裡可以找到最好的美食,成了每個人掛在嘴邊的問題。
因此,隨著奧運會的進行,儘管有種種限制,好奇的運動員、官員、志願者和記者們還是能夠找到美食的樂趣,無論多麼微小,這成了一種驚喜。
Weiyi Cai/The New York Times
Weiyi Cai/The New York Times
Chang W. Lee/The New York Times
Bedel Saget/The New York Times
這可能需要一些努力和毅力,但好的食物總是能找到的。
和這裡的所有事一樣,關於奧運飲食,可以從無處不在的谷愛凌開始,也可以從她結束。她是華裔美國自由式滑雪運動員,在很多方面都堪稱本屆奧運會的代言人。
谷愛凌在美國出生長大,但代表中國參賽。她發布了一張餃子的照片,宣布自己抵達北京奧運會。她寫道,「全吃完了」,這張照片在中國社群媒體應用微博上獲得了數萬次點讚。
在她贏得第一枚獎牌後,她說她要吃吉拉德利巧克力慶祝,這顯然是向她的家鄉舊金山致意。在坡道上比賽時,她被拍到吃韭菜盒子和生煎包,每次都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轟動。
廣告
這很迷人,讓人想起一位美國政界人士在州博覽會上大嚼玉米熱狗的畫面。人們喜歡這種事。
同樣,代表馬爾他參賽的單板滑雪運動員珍妮絲·斯皮泰裡儘管在女子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賽中僅獲得第21名,但她還是成了中國粉絲們的最愛,因為她在比賽中被拍到大嚼豆包,這是她從自助早餐中拿出來放在上衣口袋裡的。
「吃豆包的滑雪運動員是奧運精神的化身,」官方報紙《上海日報》的標題寫道。
無論奧運會在何時何地舉行,運動員村和場館餐廳提供的食物往往不會引起讚譽。在北京,機器人做的菜做得非常精確——西藍花總是很脆,餛飩皮總是很Q彈——但大多數都沒有什麼新意。(一些批評更為嚴厲,據韓聯社的一篇報導:韓國運動員選擇吃本國奧委會提供的盒飯。)
Hiroko Masuike/The New York Times
Hiroko Masuike/The New York Times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在以前的奧運會,人們只需冒險到城裡去尋找調劑。即使是在去年夏天的東京奧運會上,在相對寬鬆的防疫規定下,來訪者也得以享受近乎宗教的特權,進入東京無處不在、令人驚訝的美食便利店
所以,在北京這個世界上美食最多的城市之一,站在這些圍欄之後令人沮喪。勇敢的食客們的計劃變得非常明確。只有在奧運場館內的幾家酒店裡,才能品嘗到自然狀態下的中國著名美食。
廣告
這成為了奧運會的熱門話題。人們互傳信息和八卦。他們交頭接耳地談論由手藝精湛的廚師烹製的地方菜肴,以及調酒師製作的經典雞尾酒。一份邀請眾人評論的谷歌文檔——包括照片和菜單——飛入了記者的收件箱。
同事發來的小建議使飽足的一餐成為現實:如果去一個叫塔裡木石油酒店的地方,有可能吃到來自中國西北省份的美味佳肴。
一群人迅速集合併乘坐一輛奧運巴士外出,發現一間破破爛爛的餐廳,上面的標誌提醒遊客最近一項旨在減少食物浪費的政府舉措,其中一個寫道:「光盤行動,我們是認真的。」
這不成問題。我們圍在一張小桌子旁,吃光了好多盤菜:鐵塔般的不鏽鋼架上固定著蘸滿孜然的羊排,像聖誕樹上的裝飾品一樣;從大量剁椒裡夾出半透明的魚頭;切成小塊的油亮蒜味茄子令人慾罷不能。
事實證明,只要以開放的心態、進取的精神和適度的期望,就能獲得味覺的愉悅。
例如,在情人節那天,在提到要和同為國家隊速滑選手的男朋友科尼柳斯·克斯滕制定浪漫晚餐計劃時,英國速滑運動員埃利婭·斯梅丁開了個玩笑。
Elijah Walker/The New York Times
Gabriela Bhaskar/The New York Times
Bedel Saget/The New York Times
Heather Casey/The New York Times
「我們可能會去肯德基約會之類的,」她說,指的是泡泡中為數不多的快餐店之一。
某些滑雪項目在張家口的山區舉辦,在那裡,人們口口相傳一家隱藏在度假村五樓的中餐館。很快,許多像肖恩·懷特這樣飢餓的奧運選手去那裡吃飯,多到門口出現了一堵名人牆,上面寫著滿意食客的留言。
廣告
「中國菜真好吃,」在本屆奧運會奪金的日本單板滑雪運動員平野步夢寫道。「太感謝了!!」(紙條一度消失,第二天又出現了,加了一層塑封。)
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匆忙中隨便從咖啡廳買點食物,往袋子裡裝零食以備長途巴士路程之需。在主媒體中心的拐角處,一個不起眼的會議中心酒店出現了一個世外桃源。到了第二周的時候已是一桌難求。
我第一次去那裡,看到幾張桌子上的火鍋冒出的縷縷蒸汽讓我腎上腺素飆升——這還是在被川味鍋底的香氣衝擊之前。我問服務員我點的是不是太多了。她笑著說是的,然後走開了。
「老北京」餐廳外的留言。
「老北京」餐廳外的留言。 Gabriela Bhaskar/The New York Times
在各自奔赴報導夜間比賽之前,我們又去那裡小聚,即興為一位同事慶生。我們點了一整隻烤鴨,這是北京的經典美食之一,戴著口罩的廚師用拿著一把巨大的片刀在我們的桌旁片鴨子。
我伸手去拿一張卷餅,但一位中國同事建議我先挑一塊最肥的脂肪,然後將它在我面前的白糖盤子裡蘸一蘸。
它如蜜糖般在我的嘴裡融化了。謝天謝地,那些機器人被埋進了我記憶中的遙遠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