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程師劉慈欣在山西附近的一座發電站工作(為減少空氣污染,該站已經暫時關閉),他用業餘時間經營自己的愛好,當上了中國最暢銷的科幻小說作家。
51歲的劉慈欣目前在創作一部新小說,也在給自己之前小說的電影改編劇本提建議。此外他還在宣傳自己的小說《三體》的英譯本,這是他的暢銷天啟太空歌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該書由劉宇昆翻譯,他同樣是一位獲獎科幻小說作家,現居美國(兩人沒有親屬關係)。目前被譯為英文的中文科幻小說非常少見,本書將於周二由托爾圖書出版社(Tor Books)在美國發行。
《三體》系列的成功令它的影響力超越了小而繁榮的科幻界。自第三部於2010年出版後,該系列每一部的中文版都賣出了約50萬冊,令劉慈欣成為幾十年來最暢銷的中國科幻小說作家。
除了科幻小說界常見的中學生與大學生擁躉,中國的航空航天和互聯網業界人士也熱愛這套書。很多人把書中不同文明之間的戰爭解析為中國互聯網業內的無情競爭。
廣告
這部系列也為科幻小說這一類型賦予了新活力,和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在中國,科幻小說的文學價值經常被邊緣化。
在中國,幾十年來,科幻小說受到共產黨反覆無常的支配。這一類型曾經被當做社會主義科普的工具,也在1983年遭到黨報批評,稱其為「傳播偽科學,宣揚腐朽的資本主義」。2012年,聲望很高的文學雜誌《人民文學》刊登了四篇劉慈欣的小說,這標誌着這一類型重新獲得當局垂青。
本質上,科幻小說利用未來的不確定性,推動讀者想像的邊界。因此,在快速變革的中國,關於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便能在讀者當中找到更深的共鳴。
「中國正處在高速現代化與發展的過程中,有點像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國,那也是科幻小說發展的黃金時期,」劉慈欣說。「人們眼中的未來充滿魅力、誘惑與希望。同時也充滿威脅和挑戰。這為科幻小說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科幻小說作家與西安交通大學講師夏笳看來,中國科幻小說還有另一個目的。「科幻小說是從晚清開始在中國出現,自那以後,中國科幻小說便在某種程度上承載着『中國夢』,」她指的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那段時期。
「這個夢是關於追上西方國家,成為強大的現代中國,同時又保存古老的元素,」她補充,「這是我們中國的科幻小說作者必須應對的問題。」
廣告
《三體》三部曲按年代順序記載了人類進軍宇宙的征程,故事從不久的過去開始,即「文化大革命」動蕩的歲月。這是經典的科幻小說故事,有着英國科幻小說大師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風格,劉慈欣說,自己從小就看克拉克的小說。「我寫作的一切都是對阿瑟·C·克拉克的笨拙模仿,」他說。
該系列的第一本探索了三體人的世界,這個外星文明正處於崩潰邊緣。中國的一個秘密軍事行動試圖和外星人取得聯繫,三體人收到信號,決定入侵地球。在中國,人們分裂成兩大陣營,一派歡迎外星人,另一派希望同他們開戰。
這個系列有可能改變美國科幻小說迷的口味,目前美國的很多頂尖科幻小說作家摒棄傳統的外星人入侵情節,更青睞反映現實世界的題材,諸如氣候變化和性別轉變之類。
「我不認為對這類黃金時代經典科幻小說的需求已經消失,」托爾出版社的編輯莉茲·格林斯基(Liz Gorinsky)在談起為何將該系列引入美國時說。「《三體》系列正是人們小時候讀過的那種書。」
有些專家把《三體》系列的流行同中國人對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感到日益自信聯繫起來。
「總有一些科幻小說把中國描繪為世界的領袖,」科幻小說作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岩說。「人們或許喜歡它們,但在內心深處,他們並不相信,或者覺得這是遙遠未來的事。現在,看了《三體》,人們覺得,『啊,中國真有可能在關於人類命運的問題上發言了。』」
廣告
在這本書里,科學家試圖揭開物理學中傳統的三體問題:在宇宙空間中,如果引入第三個物體,兩個物體之間穩定的引力作用會變為隨機而不可預測。
一年一度的華語星雲獎是中國科幻作家和讀者最大的盛會之一,這個月的第五屆星雲獎充分顯示了劉慈欣在科幻界的崇高地位。2000多人出席了活動,北京西郊一家空蕩蕩的博物館頓時水泄不通。
劉慈欣走出電梯,穿過人流,來到桌前。室內有幾百個粉絲,興奮的吸氣聲和耳語清晰可聞。兩小時後,一百多個粉絲(其中大部分是大學生的年紀),仍在等着與他見面的機會。27歲的吳蓮(音譯)見到劉慈欣後,不禁激動得發抖。
「你埋頭讀着《三體》,突然就覺得那麼興奮,」吳說,她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穿着絕地武士服裝來參加這次活動。「它的確是中國科幻小說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