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20世紀初為逃避日本殘酷殖民統治而移居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後裔。在歷史的轉折中,許多像他們這樣的人在最近幾十年來到韓國,在他們祖先的故鄉——如今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尋找薪水更高的工作。
對他們當中的十幾個人來說,韓國夢在週一以恐怖的方式結束了,一場釋放出毒氣的大火吞噬了他們工作的一家鋰電池工廠。據官方稱,位於首爾以南的華城工廠遇難的23名工人中,有12名女性和五名男性來自中國,年齡從23歲到48歲不等。其中大部分是朝鮮族。
這場災難再次引起了人們對來自中國和其他地方的外來勞工所面臨嚴峻現實的關注。隨著人口不斷減少,韓國的外勞數量迅速增加,這些人居於勞動力市場的最底層,從事的是韓國人不願做的所謂「3D」工作,即骯髒(dirty)、艱苦(difficult)和危險(dangerous)的工作。
在韓國,這種工作尤其致命,它是發達國家中工作場所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外勞死於工傷事故的可能性幾乎是韓國普通工人的三倍
廣告
「這些來自中國的朝鮮人是韓國痛苦歷史的產物,」首爾附近牙山外勞中心的負責人塞繆爾·吳(音)說。「他們來到韓國,希望自己和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結果卻往往是面臨歧視,得不到適當的安全保護。」
華城的火災可以讓我們窺見問題的一斑。
韓國是鋰電池的主要生產國,這種電池為智慧型手機、電動汽車和許多其他產品提供動力。但位於首爾以北的慶旼大學消防學教授李容宰(音)表示,韓國的法規仍主要將鋰視為環境問題,而不是潛在的火災隱患,從而給相關企業的安全標準留下了漏洞。
華城的這家工廠由一家名為Aricell的小公司運營,該公司為韓國軍方和其他客戶提供電池。行業專家表示,一般來說,化學和電池行業的小公司往往比大公司的安全記錄更差。
「這類火災造成死亡的情況很少見,」跟蹤電池火災的澳洲墨爾本EV FireSafe項目主管艾瑪·薩克利夫說。
韓國是鋰電池的主要生產國,但Aricell只是一家小企業。
韓國是鋰電池的主要生產國,但Aricell只是一家小企業。 Yonhap, via 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薩克利夫和其他專家說,電池生產設施通常被限制在一層,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方便撤離,並且與其他辦公室或建築物分開。在Aricell的三號樓,工人們在二樓包裝電池以備交付,而火災就發生在二樓,也就是電池生產車間的正上方。
與韓國其他小型製造商一樣,Aricell嚴重依賴外勞降低成本。專家表示,這些工人簽訂的是短期臨時合同,很少接受足夠的安全培訓,也很少在一家工廠工作足夠長的時間,從而熟悉工廠的建築結構,比如緊急出口的位置。
廣告
李容宰說,3號樓的牆壁是用薄金屬板砌成的,中間夾著塑料絕緣材料,很容易著火。消防部門表示,工廠還把易燃材料存放在二樓出口的一個門附近,這是另一個安全漏洞。
鋰電池一旦著火,內部就會變得溫度極高,很難撲滅。根據消防部門在報告中援引的內部安全攝像頭拍攝的圖像,Aricell的火災始於出口附近一個電池開始冒出白煙。在37秒內,一系列電池開始爆炸,冒出白橙色的火焰。幾秒鐘後,地板上瀰漫著濃濃的有毒煙霧。
幾乎所有的死者都被發現聚集在出口對面的牆邊。那堵牆沒有出口。
這些屍體被嚴重燒傷,在DNA測試和來自中國的家庭成員幫助確定身份之前,他們被分配了編號。
「屍體被燒焦,衣服都燒化了,」救護車司機李建浩(音)把其中一名遇難者送到殯儀館後說。「燒得都認不出來了。」
週二,Aricell的負責人朴淳瓘(音)為死亡事件道歉。但他否認工廠缺乏安全措施,並說工廠對工人進行了應急培訓。警方表示,他們計劃就可能違反工業安全法的刑事指控對朴淳瓘和其他公司管理人員進行訊問。
廣告
長期以來,人權組織一直在抗議韓國許多小型農場和工廠的工作條件,如果沒有來自越南、柬埔寨、尼泊爾、菲律賓和孟加拉國等較貧窮國家的工人,其中大多數農場和工廠就無法運轉。但對這些國家的許多人,以及估計達200萬人的中國朝鮮族來說,賺錢的機會遠比危險重要。
「這裡三天的收入相當於我在家鄉乾一個月的活,」來自中國東北黑龍江省的33歲朝鮮族木匠李富貴(音)說。
他說,他計劃在韓國再工作兩年。「我要攢點錢回老家,」他說,「足夠我下半輩子了。」
週一的滅火現場。
週一的滅火現場。 Hong Ki-Won/Yonhap, via Associated Press
朝鮮族中國人了解韓國的語言和文化,被稱為「同胞」,韓國的許多管理人員也更願意僱傭他們。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歡迎他們。工會抱怨說,他們搶走了韓國人的工作,壓低了工資,許多人認為他們是低技能工人,說著帶有明顯口音的韓語。
「他們在韓國被視為二等和三等公民,」基督教牧師朴春雄(音)說。他一直在為包括中國朝鮮族在內的外勞爭取權利。
同樣為外勞進行遊說的衛理公會牧師金達成(音)指責韓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為這個群體危險的工作條件負責。
廣告
兩年前,該國頒佈了一項法律,規定僱用臨時工的公司如果發生涉及疏忽的致命事故,高管可能會被送進監獄。但直到今年,這項法律才適用於僱傭工人少於50人的工廠。
58歲的朝鮮族徐國麗(音)在2008年從中國來到華城,在那裡經營一家超市已經五年。她說,最近經濟的疲軟促使許多中國人想在Aricell這樣的工廠工作。
但她仍對電池廠外國工人的數量超過韓國工人感到驚訝。
「大家都想知道,為什麼都是外國人,」她說。「為什麼韓國人不在那裡工作?」
政府的政策使外勞在選擇或更換僱主方面幾乎沒有發言權,倡導者表示,這使他們容易受到貪婪的老闆、歧視和虐待的傷害。他們通常需要僱主的許可才能換工作。
「在這樣的制度下,他們幾乎不能抱怨不安全的工作條件,」金達成說。「這一制度助長了工作場所的事故。」